中新網8月7日電 近幾年來,“幸福指數”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話題。據《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報道,《中國土地》雜志執行主編劉正山認為,幸福指數就是一個普通的衡量居民幸福程度的指標,它不能替代GDP、失業率等其他指標;幸福指數應當合理定位,避免走進幸福指數崇拜(像GDP崇拜那樣)誤區。
劉正山指出,GDP是國際上通行的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水平的宏觀經濟指標,本來是一個很中性的詞語。在其他國家的應用中,GDP并未出現如中國這樣的問題。原因在哪里?政府職能定位存在問題。盡管人們都知道政府兼做“裁判員”和“運動員”,危害極大。但是,政府目前仍沒有完全擺脫這雙重角色。于是,GDP被抬到了太高的政治高度,有的官員幾乎把GDP看成執政合法性的象征。于是,GDP從政策上、體制上、文化上,獲得了全面支持。任何其他指標,例如教育、文化、衛生、資源、環境,甚至涉及民權民生的征地補償、拆遷居民安置等等,都有可能為GDP讓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一些官員為了自身的升遷,急功近利,忽視了投入產出的比較,以資源的粗放式投入為特點的經濟增長模式被廣泛采用,進而形成了一種瘋狂的惡性循環,叫“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同樣的道理,如果將幸福指數像GDP那樣政績化,幸福指數也會被異化,走向形式化、庸俗化。所謂的極大化幸福,并不僅僅是極大化今天的幸福,而且要極大化現在與未來的幸福,極大化窮人、富人等所有群體的幸福。將幸福指數政績化,政府很可能采取短期行為,或者統計數據造假,或者給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讓老百姓短期內很開心,但是從長期來講,也許是降低了幸福指數。
劉正山認為,幸福指數不應成為政府政績的指標。如果讓幸福指數成了政府政績衡量指標,卻又如同現在的做法那樣,即由統計局進行社會調查、測算和公布,這意味著政府自己調查自己的政績,這種集“運動員”和“裁判員”一體的調查數據能有多大程度的可信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