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九日電 題:中國油價調整“小步快走”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六月八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向健談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面對記者有關油價的提問的回答僅寥寥數語。而在國務院新聞辦不遠處的地壇加油站里,價格牌上頻繁更換的紅色標簽正讓越來越多的有車族心驚肉跳。
在五月底中國宣布近兩年幅度最大一次的成品油調價之后,北京這座一向以擁堵著稱的城市里,開始擴散“以步代車”的集體情緒。那些習慣邊開車邊聽著CD的有車族有的已經躋身為地鐵里的IPOD一族。
油價上漲聲中,城市諸多角落里計劃加入有車族的發燒友們開始不約而同擱置自己的購車計劃,而一則則賣車消息則通過城市電波反復傳送到人群中間。在高油價時代,甚至集貿市場里的水果蔬菜價格,也會隨著運輸費用的上揚而逼近人們的心里底線。
幾乎所有人都會肯定五月底的油價上漲并非最后一次。盡管官方對年初炒得沸沸揚揚的成品油定價新方案的態度低調謹慎,但從今年的兩次油價調整中,我們依然可以讀出價格漲伏起伏之間的“潛臺詞”。
三月下旬的調價幅度依然延續去年風格,屬于溫和上漲。而與以往有所區別的是,與漲價消息同時進入公眾關注視野的是一條“利好”訊息——中國將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
這個被視為改變“就價論價”的組合式調價無疑是個積極開始,自調價之日起,官方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征收特別收益金的做法亦值得輿論肯定。不過,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此次溫和調價并未平衡各方利益,停留在漸進式改良層面上的油價改革依然承受著大幅調價的壓力。
于是,我們看到了五月底油價每噸調高五百元人民幣的一幕,在今年年底WTO后過渡期大限到來之際,“小步快走”似乎已成中國與國際油價接軌的最優過渡選項。
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二00六年年底前,成品油批發權就要對內資和外資企業放開,而如果屆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將可能導致石油外流。
接下來的命題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中國必須理順國內外成品油價差,推動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走上正軌。
今年的兩次調價加之去年的六次調價使官方“潛臺詞”所傳遞的信號更為清晰:中國正試圖通過“先價格接軌”,再謀“市場化改革”的方式,以頻繁出招“化被動為主動”,搶在后過渡期結束前鋪路完畢。
沒有人會否認,高油價對于中國來說是把雙刃劍。在中國的油價上演“多級跳”之后,此間媒體已拋出言之鑿鑿的結論:中國正為高油價做出改變,而這種改變正通過能源價格的杠桿效應愈發顯現。
現如今,“少開一天車”已成了中國城市越來越多的“以步代車”實踐者值得驕傲的集體措辭。人們驚喜的發現,在高油價時代,不摸方向盤和不按喇叭的生活正以“環保”的名義備受推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