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好友小于,現在整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但在大學畢業那會兒,到部委下屬事業單位的他可是大家羨慕的焦點。“工資太少了,每月兩三千塊錢能干什么啊,看看在電力集團公司的同學小王,月工資就差不多有6000元,再加上獎金、住房公積金及各種補貼后,年薪可達15萬!彼f。
小于與小王之間存在的落差與不平衡,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普遍性。他們每天都一樣辛辛苦苦工作,但由于行業不同,致使收入差距那么大。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小王所在的國有壟斷企業利潤高有錢可發,而且通過崗位津貼發放又讓外人對偏高的收入無話可說。
為何崗位津貼成防護傘
細看工資條,各個行業間基本工資部分差距不會很大,但后面的各項津貼、補貼就冰火兩重天了。行業間崗位津貼的懸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民間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民謠:“銀行加證保(證券、保險),兩電(電力、電信)加一草(煙草),石油加石化,看門的也拿不少。”國家統計局今年年初公布的數據會讓我們對這種差距有更加直觀的認識,2000年高低收入行業間相差4.71倍,2004年這種差距變成了7.52倍,4年間行業差距擴大了1.6倍。而在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那么,我們有理由質問:壟斷行業的崗位津貼憑啥高出那么多?
據記者了解,設立崗位津貼的初衷是發給在特定工作崗位上工作的職工的工作津貼,一般指國家規定的從事有毒有害和有傳染危險的醫療衛生及科研工作崗位、廢舊物資工作崗位、物資部門從事廢金屬回收崗位、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勞改、勞教等工作崗位,但目前各個單位都在給自己的員工發放崗位津貼,已經演變成有“崗”就有“貼”,崗位津貼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味”。
壟斷行業的錢來自何處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研究員認為,按勞取酬,一直是社會理順分配秩序和分配關系的基本原則,可在行業壟斷下,卻是誰擁有壟斷權、掌握壟斷資源,誰的工資福利就高、待遇就好,這已是工資分配秩序的“潛規則”。尤為嚴重的是,壟斷行業因其壟斷地位,隨意抬高壟斷價格的行為與國家低廉的、有效的保障公眾生活必需品供給的初衷背道而馳。白景明表示,國家將一些重要的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進行壟斷的初衷是為了維持價格穩定,控制超額利潤以保證經濟和社會的有效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國家對于這些行業的要求是低利潤收入或不虧損即可,為了維持這些行業的發展,國家財政都要適當地補貼扶持,但現在這些壟斷行業卻在擠占國家財政支出的同時隨意漲價,壟斷成本轉嫁為社會“買單”,由此形成的是壟斷行業價格高漲、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崗位津貼的高額發放就成了變相將財政收入轉移給個人。
合理界定壟斷企業的收入水平
那么,我們現行的財務制度是否能對壟斷利益的分配進行約束呢?有專家呼吁要建立特許經營制度,規范壟斷收益分配,采取規范的辦法將留歸部門和企業的壟斷收益收歸國家財政,提高某些行業的市場準入程度,鼓勵公平競爭,形成平均利潤和平均收入。對于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制定工資指導線,加大對工資福利過高、增長過快行業的職工收入調控力度。同時,加強對這類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長率的考核,合理確定本企業的職工收入水平,嚴重違反國家工資政策的,要進行嚴肅處理。
(來源:中國財經報,作者:徐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