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和數據不會欺騙我們,對房地產行業,在我們憤怒地數落其種種黑幕的同時,很難否認這一基本事實:即這個行業的發展,是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幸福感的美好奇跡,而不單純是丑陋的罪過。
從來沒有一個行業在其發展早期遭遇如此之多的爭議,以至于一國總理都會這樣坦誠地說,他最覺得痛心的,是其過去的三年工作中,還沒能夠把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安全等解決得更好。
近十年來,教育和醫療改革的舉步維艱以及民怨所向,是一目了然的。但坦率地說,中國推行的房改,以及新世紀以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即便不說人人皆大歡喜,但稱之為城市化過程中的較佳范例,應該并不為過。
建國之后,中國一直延續福利分房制度,可能有人還在留戀這段歲月,但事實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一直到198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水平沒有任何改善,以人均居住面積而言尚不足5平方米,甚至不如建國初期的水平。住房分配的優先秩序遵循嚴格的官本位分配,或者說,那個時候,有權才有房,越位高權重,居住條件也就越優渥。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開始逐步發展,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房改制度平穩推進,絕大部分城鎮職工都以福利的方式分得了自己的住房。現在城鄉居民中擁有房屋的家庭已達82%,住房財產占居民家庭財產的48%。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聽到對醫療改革、對子女入學乃至失業養老制度改革的種種街談巷議,但很少有城鎮職工對房改制度牢騷滿腹,這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之后,推出的各種涉及國計民生的改革中,是不多見的。
房改的同時,中國房地產行業也在不斷發展,粗略地梳理,開發商類型大約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孟曉蘇、任志強等為代表的“官商”,企業政府背景深厚;第二類是馮侖、潘石屹和易小迪等為代表的“牟商”,他們的商業風格受到牟其中的深刻影響;第三類是以深圳、廣州一代開發商為代表的“粵商”,其商業理念接近香港;第四類是近年來蜂擁進入中國的外資開發商。
總結一下目前中國的城鎮居民居住水準,目前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6平方米,從1999年至今,平均每年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1平方米。但是單純的居住面積還不足以反映這種變遷的深遠。一是1980年之前,中國居民的住宅成套水平,也就是住宅中具有相對完善的待客、衛生、廚房和睡眠功能的比率,幾乎是微不足道的,而目前城鎮居民住宅成套率是67%,在城市為71%,在鄉鎮為62%。因此毫無疑問地,中國居民居住得更為舒適了。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的飛越,還承受了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的考驗。1980年時中國的城鎮居民1.9億人,人均居住面積不過區區5平方米;如今城鎮居民已是5.6億,人均居住面積是26平方米。發生在中國短短20年的滄桑變遷,我不認為人類有史以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有與此能夠相提并論的佳話。
以上的文字并不表示我想粉飾什么,只是想說,邏輯和數據不會欺騙我們,對房地產行業,在我們憤怒地數落其種種黑幕的同時,很難否認這一基本事實:即這個行業的發展,是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幸福感的美好奇跡,而不單純是丑陋的罪過。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近26年來,市場和開放是中國民眾的最大福音,我們都受其福澤。如果一個人沒有對生活、對社會和對親朋好友的寬柔感恩之心,如果他總是陷入物欲縱橫、攀比傾軋的狂躁,他就難以在似水流年中品味生命的本意。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鐘偉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