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2日電 5月20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攔江大壩澆筑到185米高程,標志著三峽樞紐主體工程全線完工。據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報道,鏖戰三峽13年的武警水電部隊官兵近日將陸續告別三峽,轉戰金沙江畔。
當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武警三峽指揮部機關撤離三峽決定以后,水電官兵便以各種方式抒發和寄托離別的情懷。5月15日,剛剛走下工地的6支隊165名官兵代表,來到高高的壇子嶺上,他們莊嚴地舉起右拳宣誓:“建設三峽,造福人民,轉戰金沙,再創輝煌!”
照完了合影,官兵們靜靜地坐在江邊,那一陣陣的濤聲,仿佛又讓他們聽到了當年在這里打出的三峽工程第一聲炮響!
1994年4月17日,這是一個永遠載入光輝史冊的日子。幾千名武警水電官兵和數百臺大型機械設備冒雨開上了壇子嶺,在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嶺間擺開了劈山開峽的戰場。“轟隆隆!”沉睡了千年的壇子嶺上空傳來驚天動地的一陣炮響,三峽樞紐永久船閘一期工程勝利開工,世界航運史上的嶄新一頁在三峽被水電官兵翻開。
位于長江西陵峽中堡島左岸的永久船閘,是當今世界水頭最高、規模最大、級數最多、技術最復雜的雙線連續五級船閘。土石方開挖量占三峽樞紐工程的41%,花崗巖占47%,總工程量相當于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的美國邦納維爾船閘20倍以上。
修建永久船閘的第一場戰役要求在20個月內搬走18座花崗巖山頭,土石方開挖總量達2000多萬立方米,工程量和施工強度均為世界罕見。“金戈鐵馬戰頑石、氣吞山河造長江”。壇子嶺上,排炮陣陣,車輪滾滾,滿山遍野的橄欖綠方陣,構成了長江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憑著頑強拼搏的精神,官兵們把18座山頭夷為平地,創造了土石方月開挖152萬立方米的世界紀錄,挖走的土石方壘成一米見方的石墻,可繞地球赤道一周;官兵們用雙手將4376束鋼鉸錨索、17.83萬根鋼質錨桿深嵌進花崗巖山體,總長度能穿透地球;官兵們成功安裝了面積比兩個籃球場還大的4扇“天下第一”大閘門,用去焊條的長度連接起來,比北京到上海的鐵路鋼軌還長。
官兵們用拼搏和奮斗,續寫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動人傳說:歷時9年,在崇山峻嶺中劈出長江“第四峽”,建成當今世界第一大船閘——三峽永久船閘,同時還完成了總拋投量170萬方石料,綜合難度是1997年三峽大江截流3倍的導流明渠下游截流工程;歷時3年,完成了制約三峽大壩全線完工,被稱為三峽大壩泥沙排除“咽喉要塞”的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目前,官兵們仍在進行的是三峽工程應對緊急情況的備用電源、三峽工程第一座地下工程——電源電站的建設……
俯視宏偉的三峽工程,水電部隊老工程師陳延緒喜淚沾襟,揮筆寫下一首感人肺腑的“滿江紅”——
建三峽,舉世絕;胸中志,從未滅。幾輩人奮斗,傾盡心血。移山不畏路崎嶇,劈石何懼風雪夜。鎖大江,實現強國夢,從頭越!
坐船通過自己親手建設的三峽船閘,官兵們心潮澎湃,熱淚飛濺。他們在這里創造的是世界水電史的輝煌!
5月10日,五中隊指導員李強帶領80多名官兵告別三峽工地,奔赴新的戰場。當送行的人們點燃鞭炮,敲響鑼鼓時,當出征勇士乘坐著客船緩緩駛進自己親手建造的永久船閘時,船閘上下頓時熱淚紛飛。
中隊長關立中帶走的惟一紀念是一本書,那本書的字里行間寫滿了水電官兵的責任與誠信!
離別的日子也是寄托情感的日子。官兵們有的要帶一瓶壩區的江水,有的要撿兩塊江岸邊的石頭。中隊長關立中說,他惟一要帶的就是那本記錄和剖析各類質量安全事故的《質量安全警示錄》。當年,這本書曾作為禮物送給原水電部長錢正英。這本書很薄,份量也很重。翻開這本書,就如同翻開三峽工程質量建設的歷史。
13年殫精竭慮,建造了一座造福子孫萬代的精品工程。
給犧牲的戰友獻一瓶三峽醇酒,雖然大壩上并沒有刻下勇士的名字,但勇士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三峽的山山水水!
5月16日,即將離別三峽的中隊長劉雄林,帶領幾名戰士來到永久船閘,向犧牲在這里的和他一起戰斗過的戰友許國寶告別。劉雄林打開一瓶三峽醇酒,默默地倒向閘室。他泣不成聲地說:“老許,我們走了,你就替我們守衛好這船閘吧!”
許國寶是一個普通的推土機手。1995年1月8日上午8時,許國寶仰臥在推土機下給機器打機油,推土機前的泥土突然松動,推土機向前滑動,巨大的車輪從他的身上碾軋過去……
戰友們清理許國寶的遺物時意外發現,這位參加過10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62次被評為紅旗車手的硬漢子,生前竟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袱:家里遭火災房子燒了,妻子和雙方父母都體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難。為了幫助家里度過難關,他省吃儉用,洗澡都舍不得用香皂,用包裝板做的木箱里也只有幾件褪了色的舊軍裝。可他從沒向組織吭過一聲。犧牲前3天,許國寶收到9歲兒子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爸爸:你好久好久都沒有回家看我和媽媽了,我在夜里老夢見你……”
年僅29歲的裝載機操作手王應保,在父親去世、小孩夭折等多個不幸打擊下,一夜之間白了一半頭發。組織上安排他回家,沒幾天他就回到工地。
胡文成是一名普通的堤頭車輛指揮員,13年里,伴隨他的就是一只口哨,兩把指揮旗。2004年春節,胡文成不能回家過年,妻子帶著孩子從山東老家和他來團聚,可是大年初一胡文成就上了工地指揮車輛。妻子帶著孩子,冒雪坐在工地上,靜靜看著丈夫。檢查工作的一位領導說天太冷了勸她回去,她搖搖頭說:“文成一個人怪孤單的,您就讓我在這多陪陪他吧。”
原副指揮長王青屏和總經濟師徐佑玲,是一對醉心水電事業的模范夫妻,攜手趟過許多大江大河。20多年來,夫妻倆參加建設了一個又一個大壩電站,卻唯獨沒有給自己和孩子建起一個安寧的家。兒子大學畢業來到三峽,當了一名工程技術員,一家三口就這樣團聚在了三峽工地。女兒從小隨爺爺奶奶長大,夫妻倆答應女兒結婚時一定回去操辦喜事。可女兒舉行婚禮時,王青屏卻正奮戰在工地上,只發了一封祝福的電報。
在三峽工地,并肩戰斗的父子兵、夫妻兵有很多,更有數不勝數的官兵推遲婚嫁、放棄休假,甚至失去親人后仍堅守工地。
13個春秋,官兵們一批批來,一批批走,還有許多官兵從開工起,一直戰斗到全線完工。水電官兵的軀體里挺立的是愚公的筋骨,血管里涌動的是大禹的血脈。巍巍船閘,滔滔江水,灑下的是英雄淚,融進的是戰士情。 (記者 劉彥軍;通訊員 翟平國 廖德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