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權威調查顯示,近四成的房貸一族已成“房奴”——月供占其收入的40%甚至50%以上,他們在享受有房的心理安慰的同時,生活質量卻大打折扣:擔心失業,少娛樂、少旅游,更擔心家人生病……基本沒時間好好享受自由生活。
有的年輕人擁有了房子,卻失去了幸福,有些人被高額月供壓得“喘不過氣”,承受著“一天不工作,就會被世界拋棄”的精神重壓,高消費成了奢望。也有些人暗暗責備自己不該買房,但轉念一想,要是不買房會怎么樣呢?那就要繼續租房,為房東打工。沒有自己的房子,以后孩子怎么辦?沒有房子,孩子日后入學將有一系列難題。買了房子是“房奴”,不買房子是“流浪族”。又有誰能給出答案呢?
房奴故事1 從時尚潮女到“煮飯婆”
雯是我大學同學,畢業后,喜歡夜生活的我們經常相約一起泡吧、唱K,最近一年我卻幾乎沒有再見過她,詢問之下,原來她已為房所累,淪為大“負”翁。
雯和老公現在住的房子是2004年買的,那時兩人剛剛新婚,需要一個固定的小窩,便一次到位購買了總價70多萬的三房二廳。首期款是向父母借的,余下的房款采用貸款,20年還清,月供3400多元。本來以為有了自己的房子后生活質量會改善,可雯萬萬沒想到,成為有房一族后,各種煩惱也開始接踵而來。
雯夫婦倆每月收入8000多元,房子月供加上日常水、電、物業費等各種開支約4300元左右,已經占去了總收入的一半,只剩下4000元可支配。雯是個很有品位的時尚女性,買房前幾乎每月都要花2000元用于買衣服、美容美發,從供房第一個月開始,她就有意識地減少這方面的開支,其它開支與以前一樣,結果當月他們還是透支了近2000元。
此后,他們馬上擬定了消費計劃控制開支,如今,兩人幾乎不再打車、下館子、看電影、泡吧、唱K,以前每月都要添置新衣新鞋新包的雯也已很久沒有“進貨”了。她現在過著公司——家——菜市場的“三點式”生活,自己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煮飯婆”了。
如今雯已結婚兩年了,雖然她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子,但兩人卻仍然是“丁克族”,原因不為別的,就因為養不起小孩。為此,兩人決定今后每月從所剩的4000元生活費中節省出1000元,作為以后小孩的撫養費和學費;對于父母的借款,“能拖就拖著吧”。而父母們不僅沒有叫他們還款,來看望他們的時候還經常資助他們一點,雯和先生為此覺得很不好意思。“他們把我們養得這么大,到老了還要把多年積蓄的養老金拿出來資助我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他們,但我們卻別無他法。”雯黯然。
“如果當初不買房就好了,其實一直租房住也不錯。”末了,雯無奈地說。
房奴故事2 因為房子,生活拮據
住在海珠區某花園的林小姐,是一位從事廣告平面設計的專業人士。別看林小姐年紀輕輕,她可是已當了兩年的“房奴”。2004年初,林小姐從老家汕頭到廣州工作。憑借出色的專業知識和勤快,她很快便在天河北的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工作,工資和待遇都不錯,成為許多人羨慕的白領。可是一個女孩子獨自在廣州闖蕩,難免會讓父母擔心和牽掛。與其讓女兒到處租房,倒不如讓她貸款買套房子。同樣是每個月付錢,何不用這筆錢來供房,而且,住在小區里總比到處租房安全和舒適。
于是,林小姐的父母便花了近20萬元的首付在海珠區某樓盤為女兒買了套60多萬元的房子,每月還款近2000元。這筆貸款看似不多,但對于獨自生活在異鄉的林小姐來說可不是一件省力的事。首先,由于平時工作非常繁忙,所以林小姐的一日三餐幾乎都在外解決,一個月最少也要六七百元;其次是手機費、交通費、水電煤氣費、小區管理費……荷包里剩下的錢就不多了。
另外,作為一名年輕女孩,誰不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衣服、包包、化妝品等對每個女孩子都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可林小姐對此只能忍。有一次,林小姐憋不住難得“奢侈”了一次,花了180元買了一件某牌子的打折襯衫,可還來不及享受穿新衣的喜悅,林小姐便得為自己的“沖動行為”付出代價——中午吃飯,放棄8元的咖喱牛肉飯,改吃3元的炒面;下班回家,方便快捷的地鐵是坐不起的,只能換坐2元錢的公交車,而且得換兩輛……這樣省吃儉用才能保證這個月的財政不超支,畢竟還沒到月底,錢包就見底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