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胡錦濤訪美對促進中美關系的發展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但目前的中美關系,樹欲靜而風不止。
縱觀中美關系的演變,導致中美關系問題復雜、矛盾不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程度不對稱。
兩國雖然都是大國,但一個是發展中大國,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地區大國,另一個是全球大國。美國看待中國,更多從亞太地區的局勢出發;而中國看待美國,則立足于全球穩定。中國強調從戰略全局的高度來看待中美關系;美國卻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中美關系中局限于謀一時一事。
二、相互了解不對稱。
中美雙方誤解與猜疑遠未消除,認知差距較大。實質問題還是美國缺乏對中國的深刻了解。目前美國開始關注中國,卻并不愿認真了解中國,或固執地相信它們臆想中的一個中國,卻不愿正視一個真實的中國。
在文化層面的認同上,美國強調中國必須迅速地按照美國的意愿加以改變,卻不愿正視中國的獨立探索和創新;在歷史發展觀上,美國無法體會中國對于超越發展階段所導致后果的深刻教訓。在中國看來,很多事情只能采取漸進的原則,欲速則不達。
三、互信程度不對稱。
雙方的合作基礎還較脆弱,互信程度相當有限。中國主動、積極地增強兩國互信,而美國則顯得被動。中國對美國的信任感在不斷增強,在臺灣問題和中日關系問題上均努力尋求美國的理解與支持;而美國仍然將中國與其傳統合作大國的關系加以刻意的區分。
經過中國的積極努力,中美之間已暫時打消了戰略敵手間的對立,而成為競爭對手,但還不是牢固的合作伙伴。
但是,中美關系不僅需要穩定,也需要維護,更需要發展。中美形成新的建設性的合作關系、構建新的大國合作模式是兩國需要正面面對和認真探索的問題。
首先,在中美關系問題上,美國應該有所作為。中美關系得到更好發展的基礎是美國改變傳統的思維定勢。在中美之間必須糾正一個戰略誤判,即雙方還會輕易回到對抗的老路上去。
事實上,中美之間的依存程度已經達到前未所有的高度,很難分解與分離,更不必說回到對立的狀態。雙方重回對抗之路的成本之高是以往任何時期的大國對抗難以相提并論的,也沒有如此巨大的分歧可以導致中美之間重回對抗的老路。
其次,中美之間發展關系的民間基礎良好。中美之間歷史積怨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化解。在東亞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中美之間曾經直接間接地軍事對抗,回顧這兩場戰爭,美國是誤判了形勢,認為這是亞洲冷戰的開始,實際并不涉及美國核心利益。現在,歷史誤解造成的悲劇已經結束,中美民族間對立的心態和情緒已經不復存在。
再次,中美之間應該構建新型的成熟的大國關系。
第一,不要因為技術細節問題影響中美關系的發展進程。中美之間的問題很多,有些是正常國家間關系均會面臨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不應大驚小怪,夸大或扭曲,比如貿易糾紛、知識產權等,不應使經濟摩擦政治化,經濟沖突影響政治合作,同時公正地建設性地處理雙方貿易問題,對于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美國不應單純指責中國一方,這個問題不是一方造成的,雙方應共同協調努力來改變這一局面,并照顧到中國的關切。
第二,不要因為局部問題影響中美關系穩定大局。中美間的特殊問題,比如臺灣問題,需要謹慎和特別對待,找出不損害兩國關系穩定的有效方法來。臺灣問題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為臺灣問題導致中美之間的軍事沖突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臺灣問題必須置于合作和解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根本解決。美國如果促“獨”,則將害已。
在涉及東亞安全的中日關系問題上,中國也歡迎美國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中日關系惡化,美國的東亞安全利益也會受到損害。
第三,政治合作還可以加大。中國已經積極回應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國尊重民主與人權。在人權與民主問題上,美國可以給中國以建議,但內容和形式應注意到東方民族的文明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最好以雙方均可接受的方式來展開。
誠然,中國也應增加政策的可信度,努力讓美國真正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可行的,中國是信守承諾的,中國是負責的,中國的政策是可信的。
在中美關系問題上如何發揮軟權力的影響已經是中國面對的迫在眉捷的問題。中國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自身,同時以國際社會更易接受而不是排斥或拒絕的方式來展示和表達自己,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課題。對于中美關系而言,這個課題的意義尤其深遠。
來源:美國《僑報》 作者: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