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1日電 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文章稱,從總體上說,中美關系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成熟的階段,中美對彼此的認識日趨成熟。盡管中美存在著分歧與摩擦,中美雙方的合作在不斷擴大。2005年的中美關系總體上說是穩定發展的一年,2006年兩國有望繼續保持總體良好的合作與互動關系。
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地位中的重要性提增
文章認為,非傳統威脅仍然是美國近期的主要和緊迫威脅。美國目前的戰略仍然是以反恐為中心、防擴散和中東問題為基本點。美國的反恐、反擴散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美國在應對這些非傳統威脅時,中國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說,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和國際地位的大幅提高,中國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大幅提高。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和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中國對美外交的戰略主動性也明顯增強。布什總統、國務卿賴斯和副國務卿佐利克在2005年中都在不斷強調中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性,希望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稱,“中國將影響未來的世界”,承認中國在全球打擊恐怖主義的斗爭中和在幫助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重建上做出了貢獻,贊揚中國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和在處理伊朗核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文章指出,美國在單邊主義受挫,不能從傳統盟友那里得到全力支持的情況下,認識到單靠自己和盟友的力量難以應對面臨的最現實、最緊迫、最棘手的非傳統威脅。美國必須尋求其他大國,特別是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中國的合作,為其分擔國際責任,共同應對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引發的問題,維持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國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如朝鮮、伊朗核問題、聯合國改革等問題)上的影響力和作用是美國的多數盟國都無法擔當的。目前,歐洲內部一體化進程受挫,且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因與美有分歧不愿或是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像過去那樣與美國分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日本雖然在美國東亞戰略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與中國相比,日本的國際地位和在上述重大國際問題上的作用和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中美軍事交流有所突破
文章表示,雖然中美軍事關系尚落后于中美在經濟、外交、文化和其他領域的關系,但近年來軍事交流有一定的突破。中美軍事交流在經過因炸使館和軍機碰撞事件而停頓之后,于2002年10月江澤民主席與布什總統在克勞福德牧場會晤后開始恢復兩軍交往。自此之后,中國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先后訪美;美參聯會主席、國防部副部長和太平洋總部司令也先后訪華,兩軍交流穩步推進,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提高。2005年10月,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首次訪華,受到高規格的接待。雙方達成了進一步加強兩軍軍事交流的共識,推進了兩國軍方高層接觸與交流逐漸加強的勢頭。
盡管美國軍方對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發展感到不安,但美國國內主流派的觀點認為中國在未來15—20年內無法挑戰美國的軍事優勢。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在2月3日舉行的新聞會上表示,中美兩國的共同點多于分歧點,隨著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日漸加深,兩國間發生軍事沖突的機會自然較小。
中美兩國各層次的對話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文章說,中美之間的對話和危機處理已經機制化。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美已經建立了各級戰略對話、熱線聯系、軍事磋商、人權對話、反恐與防擴散交流、避免海上危機及海上通道安全等幾十種交流平臺和交流機制。
文章說,2005年是中美高層領導人互動最多的一年。布什總統與胡錦濤主席2005年先后在莫斯科、紐約、華盛頓、首爾和北京進行了5次會晤。美國內閣級官員從國務卿賴斯、商務部長古鐵雷斯、財政部長斯諾到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2005年都到訪過北京。特別是中美建立了戴秉國副部長和佐利克副國務卿的定期高層政治與戰略對話機制,使兩國的對話機制從原有的在經貿、科技、反恐、防擴散等工作層次的定期會晤磋商機制和“危機處理”的模式提升到全球戰略層次和高度。中美兩國的交往也從過去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面逐步拓展到戰略安全和全球層面。
文章指出,中美兩國在各個層次建立了良好的對話與危機管理機制,使得兩國在遇到重大問題時能及時進行溝通,使兩國政府有能力將雙方的摩擦把握在可控范圍之內。(顧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