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轟動全國的佘祥林“殺妻冤案”終獲清白,到最高人民法院下決心收回死刑復核權,再到“違法行為矯治法”列入中國最高立法機關立法規劃,這一切,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
2005年4月13日,身披“殺妻”罪名蒙冤入獄11載的佘祥林,被湖北省京山縣法院重審并當庭無罪釋放。同年10月27日,佘祥林及其家人共獲國家賠償45萬元。至此,轟動一時的佘祥林“殺妻冤案”終于塵埃落定。
中國近年來所進行的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目標直指公平與正義,以期為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而上述冤錯案件的糾正,則為中國司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死刑核準權收歸高法 嫌犯生命權獲得多一道保障
也許是時間的巧合,在佘祥林獲得國家賠償的前一天,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綱要涉及8個方面的50項改革措施,其中,明確將死刑核準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這一措施備受各界關注。
據了解,中央已經批準直接在最高法院內部增設死刑復核庭的方案。今年1月16日,最高法院宣布已新設立3個刑事審判庭,加上原有的2個刑事審判庭,最高法院的刑事審判力量得到大大加強。
法律專家指出,中國有句古話:“人命關天”。死刑復核權統一收回最高法院,這是慎用死刑、統一死刑適用標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雖然中國現在還不能廢除死刑,但多一個程序,嫌犯的生命權將獲得多一道保障。
“有罪則判,無罪放人” 去年依法宣告2162人無罪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分別向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高法、高檢工作報告。肖揚在報告中表示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賈春旺則強調要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應慎重逮捕和起訴,“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
2005年,中國各級法院依法宣告2162名刑事被告人無罪;各級檢察機關共對29334名涉嫌犯罪但無逮捕必要、可以采取取保候審等其他措施的,決定不批準逮捕;對14939名涉嫌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較小的決定不予起訴。
對此,社會各界均給予積極評價。全國人大代表公保尚說,人民法院在依法懲罰犯罪的同時依法保障人權,是司法理念進步的表現。
社區矯正成新行刑方式 實現罪犯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2005年6月16日,在中國小有名氣的歌手紅豆結束了他為期1年零1個月的假釋考驗期,正式辦理了解除社區矯正的所有手續,回歸社會。
2002年6月6日,紅豆因犯猥褻罪被北京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零6個月,兩年后因表現良好獲得假釋,當時正值北京市正式啟動社區矯正,紅豆成為西城區社區矯正的一員。在社區矯正期間,他必須參加公益勞動,還要接受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心理咨詢引導。
2003年,一種新的行刑方式——社區矯正,在中國悄然出現。同年7月10日,高法、高檢等四部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規定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被暫予監外執行和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5種罪犯,適用社區矯正。
社區矯正通過擴大輕罪犯人的生活空間,盡量不使刑罰對其人生產生影響,實現罪犯向正常社會生活的順利回歸。2003年,司法部開始在北京等6個省市進行社區矯正試點,2005年擴大至12個省市。從今年開始,中國社區矯正將進一步規范完善,建立有關規章制度,從而為社區矯正立法奠定基礎。
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 5萬余陪審員與法官同權審案
去年5月1日,一項旨在發揮民眾參與審判、監督審判,確保司法公正的制度開始實施,這源于前一年8月中國最高立法機關表決通過的《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依照規定,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法院審判,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與法官同權審案。
截至去年6月底,中國已有98%的基層人民法院共確定人民陪審員53881名,92%的基層人民法院共選任人民陪審員45697名。與此同時,人民監督員制度也在探索中穩步發展。2005年,經各級人大、政協和有關部門推薦,共選任人民監督員18963名。
一位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公務員說,人民陪審員是由外部人直接深入到司法內部來監督。“我們是實實在在參與審案,這種監督雖是無形的,但是很有效。”
監獄保護罪犯合法權益 每一名罪犯都得到免費診療
今年3月8日,云南昆明西山監獄的女服刑人員過了一個特殊的“三八”國際婦女節。100多名獲減余刑及假釋的服刑人員懷著喜悅的心情,與前來迎接的親人團聚。監獄邀請了全國勞模、云南省昆明市武成小學教師唐朝霞對女服刑人員進行勵志教育,還舉辦心理衛生知識講座,告訴服刑人員要積極樂觀,正確認識人生的挫折。
2005年,中國進一步加強監獄制度建設,司法部出臺相關規定,著重解決打罵體罰罪犯、亂收費、罪犯超時勞動等問題,切實保障罪犯人權。
同時,中國不斷加大監獄投入,提高罪犯生活水平,并進一步完善三級醫療、防疫網絡,讓每一名罪犯都得到免費診療,罪犯的結核病、肝炎等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中國監獄還十分重視對罪犯的心理矯治,一些監獄培養罪犯心理矯治師,以幫助罪犯進行心理矯治,使其健康回歸社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