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沙采訪的日子,我們每天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動著。晚上一閉眼睛,南沙官兵那一副副鋼筋鐵骨、一張張黝黑的面容,就不時地浮現在腦海里,而他們中一群特殊的人物更是常常觸動我們的心弦。
登上南薰礁,得知礁長李軍有個親哥哥在永暑礁上,讓我們頗為驚訝。李軍說,盡管在一個部隊服役,可是他們已經有半年沒見面了。下午,哥倆在補給艦上見面時,久久地擁抱在一起。哥哥李大平是南沙守備部隊的軍醫,此番是第10次守礁。1993年,李大平入伍來到某驅逐艦,與他一個車皮來的幾個戰友則上了護衛艦。當戰友從南沙巡邏回來向他介紹所見所聞時,李大平頓時心生向往,萌生了去南沙的念頭。1998年,當他從海軍醫高專畢業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沙。弟弟李軍從小就受哥哥的影響,加上中學時被“軍中之星”龔允沖的先進事跡所感染,也對南沙產生了濃厚興趣。1999年高考,本已超過高校錄取分數線的李軍得知南沙部隊在家鄉征兵,毅然選擇了從軍。如今,兄弟倆并肩戰斗在南沙守備部隊不同的崗位上,表現都很出色。
我們在永暑礁上見到了老軍醫邵昌發。這位來自解放軍422醫院檢驗科的主管技師,今年已經51歲,是南沙守礁官兵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位老兵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在礁上一守就是整整一年。這期間,盡管他的退休命令下達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礁上的工作。“當時,我知道自己快退休了,就打了報告,申請來南沙守礁。本來沒有打算守那么長時間,但考慮到科里人手很緊,為了減輕科里的壓力,我就多守了幾次,這沒什么的。”老邵說得很自然。守礁一年,讓他最難忘的是過“50歲大壽”。礁上領導和戰友們一起,為他加了幾個菜、開了幾個罐頭,共同為他祝福,這讓他非常感動。“盡管儀式非常簡單,但這是我最難忘、也最有意義的一次生日。”老邵說。
見到“機電王”唐衛平,是在華陽礁的發電機房。當時,他正和幾名戰士一起,滿頭大汗地搶修一臺發電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唐衛平就承擔起南沙礁盤發電機、空調等電機裝備的維修任務。這些年,他先后71次下南沙,累計天數1564天,是海軍部隊中赴南沙值班執勤次數最多的人。在素有高溫、高濕、高鹽“三高”之稱的南沙,年平均氣溫達30度以上,相對濕度常年保持80%以上,關節炎、腰肌勞損、胃痛等“南沙病”時常折磨著他,但他一次次地主動要求上南沙,從來沒有推辭過。從“高腳屋”上簡易的“拖拉機”到現代化礁堡上高技術含量的發電機組,從空調、彩電到海水淡化器、冷凍儲藏室,唐衛平修理的設備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僅有文字記錄的就達3004次。現在,不管哪個礁盤出現機器故障,只要唐衛平趕到,保證“手到病除”。
南沙的夜空明朗深邃,繁星點點。南沙的人物和故事,就像那閃爍的星辰,看得見,數不清。他們既特殊又普通,既偉大又平凡。他們扎根在天涯孤礁,忍受著孤獨寂寞,用常年的默默守望,捍衛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用自己的無悔青春,踐行著“業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不變誓言!(據解放軍報;錢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