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9日電 據北京晨報報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中,“遺存運河”已被列入新的世界遺產種類,這為運河申遺提供了一個新的范本。中國3位城市規劃建筑、文物保護和工藝美術專家聯名致信給京杭大運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長,呼吁加快京杭大運河申報物質和非物質兩大遺產領域的工作進程,此后關于申遺便帶來五大爭論。
【爭論一:申遺時間三年還是五年?】
大運河申遺要多少年才排得上號?雖然采訪中各地政府都表示對此極有興趣,專家們也認為以京杭大運河的名氣和實力,“一申一個準”。但真正的問題在于,目前尚在呼吁階段的申遺要進入實質性的運作,似乎還困難重重。記者了解到,如今全國幾乎有100個項目在等待參加《世界遺產公約》,而《世界遺產公約》每年只有1個項目給中國。
專家朱炳仁認為,運河申遺成功大約需要“5至10年”,這也是記者聽到的最普遍的說法,考慮到跨度大、頭緒多,算是比較保守的預測。而運河指揮部的總指揮陳述則提出“3至5年”。“只要有相關的部門抓起來,申遺不會有大問題,最好是在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這一年,有的機會,錯過了就很難得。”
【爭論二:運河范圍:主線還是支流?】
運河究竟有多長?它的范圍有多大?在本次的采訪中,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資料顯示,京杭大運河全段長大約1700多公里,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六個省、直轄市。
專家羅哲文認為,運河的河道長雖然只有1千多公里,但還應該加上各個段分出去的支流,這樣一來就有了4千多公里。而朱炳仁最新提出的則是“流域觀”,他以杭州的西溪濕地為例,認為園區的水系和運河杭州段全部相通,可以捆綁申遺。但無論是“支流觀”還是“流域觀”,如何分界?都是爭論的問題。
【爭論三:“非物質”間接還是直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但具體到什么是運河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目前尚無定論。
羅哲文等人認為,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內涵十分豐富,完全可以擴大范圍到間接關系的東西內,比如徽班和大運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也可以包括在里面。而揚州市文物局和文化局的專家則更進一步提出揚州民歌《茉莉花》、揚州剪紙、漆器等地區的民間藝術,均在范圍之內。而陳述認為,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直接和運河有關,不能范圍過寬。
【爭論四:運河整治修舊還是建新?】
商品房、綠化帶,運河岸邊幾乎都以相似的面目示人,而河邊的商品房也成為城市中最貴的樓盤之一。在杭州的某段運河邊,記者獲悉,幾年前才3千多元的樓盤,現在已經漲到近萬元。由于開發和規劃的單一,從北到南,想要單靠運河邊的風景分辨地域,幾乎已經不可能。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廖可斌認為,目前運河整治中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兩岸的商品房太多,而千篇一律的綠化帶顯得人工化的意味太濃,說到底,就是沒做到“修舊如舊”。而陳述則認為,運河就是活的,兩邊的景觀完全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改變,只要對兩岸建筑的高度和隔離帶做出限制,“修舊如初”未必不可。
【爭論五:運河保護:觀賞還是航行?】
運河的河道是在不斷變遷中的,正因如此,大部分城市都出現了兩條運河:古運河和新運河。運河是用來“觀賞”的還是用來“航行”的?一些城市不約而同地表示出驚人的一致:淡化古運河的運輸功能,增加新運河的運輸功能。但失去了槳聲燈影、汽笛聲聲的運河,還算不算得上是一條合格的“運河”?無人知曉。
專家陳述表示,為了保護古運河,杭州市則準備在東面新開鑿一條新的三級運河,對大運河的航運則做出相應調整,使之成為“水上巴士”的游覽路線。廖可斌則認為,這種保護屬于“保護性破壞”,恰恰失去了運河的真實風貌。(姜葳、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