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調查顯示:2005年,重慶市有2160名未成年人站在法庭的被告人席上,接受法律審判。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本該擁有幸福的孩子走上歧途?誰該為他們的“失足”負責?近日,記者在重慶市檢察機關的大力支持下,對此進行了詳細調查采訪。
“問題孩子”屢觸法網
“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涉及到故意殺人、搶劫、販毒、強奸、聚眾斗毆、綁架等多個罪名,又多集中在搶劫、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嚴重刑事犯罪上,此類犯罪占總數的八成以上。”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一名資深檢察官告訴記者。
17歲的喬川化名是2005年被審查起訴的年齡最小的一名毒販,但他販毒的數量可不小,245克。喬川的父親在外打工,父子之間感情冷漠,沒有聯系,喬川的母親因精神病離家出走。12歲時,喬川開始了流浪,其間,被火車撞成左手殘疾。2004年,喬川被一云南毒販相中,毒販讓他充當馬仔運輸海洛因,并采用最殘忍的運毒方式——體內藏毒,一次竟讓他吞下29包海洛因。當年9月4日,喬川在與買家進行交易時,被公安民警抓獲。在法庭上,法院充分考慮了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的意見:家庭疏于教育,喬川的左手已殘廢,可以從輕處理,當庭判處喬川有期徒刑十年。
除了犯罪手段越來越成人化,校園暴力違法犯罪突出,團伙犯罪、暴力犯罪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2005年起訴的41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團伙犯罪就占了24件,其中全部為未成年人的7件,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謀犯罪的17件。
家庭、學校和社會面臨困惑
這么多孩子誤入歧途,不僅是家庭面臨的困惑,也是學校面臨的困惑,更是整個社會面臨的一個困惑。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打工”家庭子女的教育可能是未來教育的一大難題。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孩子疏于管教,而那些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則在受教育上遇到困難,即使有機會上學,城鄉之間的巨大反差也形成孩子的心理落差,自卑、叛逆、虛榮心滋長導致犯罪。
2003年到2004年,重慶市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中,非在校學生占4534人,占該時期未成年人犯罪總人數的79.78%。調查發現,這些犯罪的孩子中大多數是因為學習不好過早地流入了社會。
重慶某重點中學的一名老師坦言,目前的學校教育片面重視知識教育,輕視道德教育、心理疏導和人格塑造,是導致學生違法犯罪的潛在因素。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成績差的學生普遍受到歧視,愈加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導致思想觀念發生偏差,走上歧途。
社會大眾對“問題少年”這個群體的容忍度有多大呢?調查顯示,社會大眾對這個群體大都持排斥態度,家庭對其失去信心,學校拒絕接收,周圍人群冷淡歧視,“問題少年”難以真正再次融入主流社會,常常被推到社會的對立面,導致犯罪或重復犯罪。
社會各界展開挽救行動
為了拯救這些迷途的孩子,重慶市各級檢察院、共青團重慶市委、重慶市總工會等部門展開了聯合行動。
目前,重慶有36個基層檢察院建立了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數據庫,定期對當地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分析調研,并將調研分析結果報送當地政府進行決策參考。
“少年慎捕”原則已經在重慶司法部門形成共識,該市對初犯、偶犯、情節輕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盡量不使用逮捕強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和挽救。“一定要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最大機會。”一位辦案人說。2005年,該市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受理的審查未成年人犯罪報捕案件中,決定不捕160人,捕后被判處緩刑、管制、罰金、免予刑事處罰的442人。
“未成年人回訪制度”已經全面推行。參與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參與回訪幫教的大多是女檢察官、女法官,她們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此外,整治網吧行動正在重慶繼續深入展開。
重慶市檢察院檢察官告訴記者,要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首先應注意未成年人犯罪的“萌芽”,注意抓“苗頭”,如成績下降、紀律松懈、愛說假話、聚眾結伙、打架斗毆、離家出走、追求吃喝玩樂、迷戀黃色讀物等8種情況,“對這些問題要及早發現,對癥下藥”。(作者: 沈義 潘強 彭靜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