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河西商務節城市休閑經濟論壇”日前在天津召開,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在發言中說:我國目前住房持有率達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平方米,居于世界較高水平。我國內地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中國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則超過34000美元,但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積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于我國內地的人均住宅面積。他還說,我國內地的房地產發展思路應重點強調住宅的功能質量。
仔細分辨這位專家在比較中使用的不同概念,我有一種上當的感覺。先不說“我國”包括不包括香港這個概念問題,在說中國的人均住宅面積時,該專家使用了“我國”一詞,而談論香港、日本的人均住宅面積時,使用的卻是“城市”!別以為這是個“差之毫厘”的名詞區別,如果將其放到各自不同的整體背景中去考量,那就“謬以千里”了。“我國”人均住宅面積,統計范圍應該是全國所有居民,不但包括占中國一小部分的城市居民,也包括占總人口多數的所有農村居民。中國農民住的房子雖然質量差,但面積卻是相當大,因為那里土地相對寬裕,還要有放家具、拖拉機、糧食和養殖家禽的地方,哪家也有幾百平方米。那些住在偏僻山區的農村居民,居住面積就更大了,將他們統計在內,當然能提高我們的人均面積了!
聶專家將這樣統計出來的人均住宅面積和中國香港、日本的城市居民住宅進行比較,合適嗎?退一步說,即使“我國”二字指的只是省級以上城市,那也不可比,因為我們在統計城市的人均住房時,肯定將沒有戶籍的大量打工者排除在外了。
其實,此番歪曲對比只是鋪墊,聶專家的結論是“我國的房地產發展思路應重點強調住宅的功能質量”,也就是說,開發商應該多建造更高檔的住宅。如此為房地產開發商增光添彩、為資本代言,專家用心可謂良苦!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