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北京變成首都特別行政區,并且面積擴大8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個設立首都特別行政區的建議引起了各方關注。一旦這個建議得到批準并付諸實施,一個面積超過13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600萬人,海岸線長達511公里的“大北京”將恢弘展現。北京現有面積為1.64萬平方公里。
該建議的主要作者,中國政治學會會員張子云19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正式提出該建議。王如松告訴記者,議案已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張子云認為,當下中國已逐步形成對經濟極具意義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由于各種體制特別是行政區劃方面的原因,相對較為分散、薄弱,資源開發與優化配置不夠,京、津兩地對周邊地區帶動與輻射亦最不明顯。設立首都特別行政區就是為徹底扭轉這一狀況,促進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
勾勒
《關于設立首都特別行政區的設想》(下稱“建議”)涉及到京津冀三地的行政管理、產業布局、城市環境、資源整合、科技人才等方面。
建議的另一作者,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中心主任于武介紹說,建議中規劃的大北京將北接內蒙古和遼寧,南與河北省保定市和滄州市接壤,西鄰山西省,東到渤海。
張子云認為,河北省承德、張家口兩地遠離河北省的核心區,中間又被京、津阻隔,無論從規劃角度、交通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管理角度,都是由首都特別行政區管轄更為適合。
張子云表示:“任何一個大經濟圈必須有一個中心,這些中心對整個經濟圈都有強大的吸引力。環渤海經濟圈之所以散,就散在沒有一個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經濟中心。”
張子云說:“從地理位置看,天津可以說是中心,但是可能北京、河北、遼寧、山東都不會認可天津的實力和領導地位。只有把京津冀三地整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心,才能對遼寧和山東有吸引力,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圈。”
按照建議設想,設立首都特別行政區,將使北京城區交通壓力、居住壓力、發展壓力得到減輕和舒緩,并包括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這無疑將為中央行政辦公提供一個更為寬松的環境。北京現有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合并成立中央城區,這一區域應著重規劃成為中央行政辦公核心區域。
“設立首都特別行政區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張子云強調說,“國外有大洛杉磯,大倫敦、大巴黎、大東京等先例,國內也有了大重慶的先例。只要認真調查研究、科學合理規劃,首都特別行政區就會展現眼前。為不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產生沖擊,方案的最終通過和實施時間可放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適當時間。”
爭議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張可云教授對記者表示,大北京的建議缺乏可操作性。
“從目前的形勢和情況來看,這種大規模調整是不現實的,畢竟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我個人可以預計,至少在‘十一五’期間,這種調整是不會實施的。”張可云說。
“如果實施大北京的規劃方案,將會在很多方面會產生問題。首先,如果調整了,作為一個城市而言,大北京實在大了,會帶來很多管理上的難題。其次,天津和河北是否愿意,不能因為地區之間經濟合作存在問題就強行合并,簡單的合并不一定會帶來發展。”張可云說,“在我看來,加快京津冀地區的發展,不是簡單地靠行政區劃的調整來完成,而是應該通過中央明確機構設置、明確地區優惠政策來完成。”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對記者表示,京津冀的發展應該著眼于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尊重市場規律,引導資源的合理流動。從國外的區域發展來看,行政區劃的分割并不會影響一個區域間要素的正常流動。而國內,由于行政考核的需要,各行政區劃都不希望要素流出,從而遏制了要素的正常流動,也就大大影響了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明確表示,京津冀地區的發展不存在龍頭之爭,指出京津冀地區應一體化發展。點明了今后這一地區發展的方向與各方之間的關系,突出了合作共贏的思想,這也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成功的經驗。”周民良說,“應該把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結合起來,政府應該專注于基礎設施共用、環境污染共治、能源基地共建,重大問題共商,同時,引導市場上的企業、資本和技術在這一區域的結合與重組。”
王如松表示,他個人是贊同大北京設想的,這個設想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緩解資源匱乏的壓力。“但是現在的建議在可行性、嚴謹性等方面還需大大加強,大北京設想的實施更需要反復論證、慎之又慎。”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作者:常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