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八日電 題:閩臺定“緣份” 兩岸待潮平
中新社記者 沈嘉
海峽西岸經濟區有望成為中央“畫圈”的地方。在福建省人大力促下,此事已見眉目,則閩臺之間除卻地緣、血緣、文緣等“五緣”淵源外,還可期攜手并進,做到“有緣有份”。
本屆“兩會”上,“海峽西岸”首次出現在國家五年規劃綱要中,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這一表述明確了福建的定位和海峽西岸的概念,說明發揮福建對臺的作用已納入兩岸統一的戰略當中。
中央政府倚重福建的態度十分明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新年伊始赴閩考察看望臺商,被視為落實“念茲在茲、以民為本”對臺新理念的一次標志性行動。
縱觀去年兩岸間的良性互動,從政黨間的“破冰之旅”到民間日益升溫的交往,所謂“念茲在茲”之言非虛,而是每每見諸行動,令兩岸民眾得到實惠。從小水果叩門、農產品跟進,令人展望到兩岸三通及兩岸自由貿易區的遠景。
雖然從統計數字看,兩岸經貿融合和民間交往已成浩蕩潮流,但兩岸走向仍不乏變數。除“臺獨”勢力消長、國際社會影響海峽冷暖外,大陸能否富民強國,臺灣能否棄成見為民謀福,也是關鍵因素。
雖然大格局決定閩臺能否順利“結緣”,但閩人所以對“海西”持如此高的期許和信心,則因閩臺民間素有“心靈相通”的基礎,這也是許多福建人大代表為臺灣人民力求在閩各項福利的初衷。
各界冀望“海西”能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形成。不過以目前看,福建還需盡快發展基礎設施、拓新制度觀念、擺脫被長珠三角夾擊的“邊緣化”危機,“海西”從概念到實體尚需時間。在此期間,閩臺間在文化、旅游對接,農產品合作等方面期有更深層次的交往。
雖然兩岸前路鮮花和荊棘同在,但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潮平兩岸闊”的景象當有一日走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