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科學的春天”是詩意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教興國”是哲學的,而“科技創新”則是一種行動計劃
新年的第一周剛過,“創新”就一躍成為2006年開宗明義的一個熱詞。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講話,講話標題中就連用了兩次“創新”。
作為新中國成立56年來召開的第四次與科技發展相關的大會、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這次大會被寄望能像前幾次一樣,對中國社會的總體發展產生全面和深遠的影響,其重要意義并不僅僅局限在科學技術領域本身。
【創新是必然的選擇】
“具體地說,此次大會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而召開的。這個《綱要》從2003年開始著手制定,到2005年底剛剛完成,先后有2000多名各界專家參與研究、討論,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發展規劃。”參加全國科技大會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薛瀾教授接受本刊采訪時介紹說。
對于此次大會所強調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旨,這位研究科技政策的專家有深切的認同感。他指出,這個戰略目標是結合中國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形勢而提出來的。這是因為,中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然造成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污染。這種經濟發展形式雖然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但中國在加入WTO以后,國內市場逐漸對外開放,原來低價格、低成本的產業特征沒有長久的競爭優勢。所以,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這個階段,要改變這種局面,只能靠技術創新,才能向高附加值產業鏈靠攏。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經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通過技術引進等方式,促進了產業的技術改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對外技術依賴的程度較高等問題和矛盾在近年來開始凸現。這種現象如果不能扭轉,將使得中國眾多企業未來不僅面臨發展權問題,還將面臨生存權問題。
實際上,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形成了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在國際上,目前被認為屬于“創新型國家”的有20個左右,其中包括美國、日本、芬蘭和韓國等。
他們的共同特征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比如,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在30%以下;獲得的三方專利(指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占世界總量的9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芬蘭、韓國等國家在10至15年的時間內,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他們的經驗對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薛瀾指出,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的決定性因素。面對當今科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戰略選擇。因而,走自主創新之路,也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是行動計劃】
胡錦濤在此次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研究員,通過歷史上幾次全國性的科技大會所提出的重要理論,考察國家發展的宏觀脈絡:“從呼喚‘科學的春天’,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教興國’,再到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這一步步的變化,標志著中國發展的基點所發生的轉移。”
他又說,“‘科學的春天’是詩意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教興國’是哲學的,而‘科技創新’則是一種行動計劃。”
穆榮平指出,自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科技創新的思想在過去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就逐步清晰起來。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重要標志,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而被更為明確地提出來。這一國家戰略的確立,也標志著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從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跟隨者”,開始向“參與者”“引領者”的方向轉變。
“科技是未來的生產力,而創新是現實的生產力。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能夠緩解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不融合、不同步的矛盾。” 在穆榮平看來,科學論文是可以共享的知識,而專利技術的數量和類型才是創新能力的標志。
他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的GDP占世界的5%,科學論文的發表量也占世界的5%,而發明專利的授權量在全世界只占2%。
【企業將擔當創新的主角】
“中國的一些企業已經具有了巨大的創新潛力,這種潛力要想得到充分發揮,就需要國家為它們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薛瀾認為,要想順利實現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的,在新世紀的頭20年,使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據了解,在發達國家,90%的跨國公司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戰略的主體內容,80%建立了研發中心,大多數企業至少把銷售額的5%投入到研究開發當中。而在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僅占25%,超過半數的中央企業科技投入不足主營收入的0.5%,許多企業的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
另有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全部國有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的總和,還不如一個福特汽車公司當年研究開發經費的一半多。
穆榮平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尚未形成鼓勵企業自主開發的良好環境,在政策導向上還有許多需要切實加以完善的地方。比如,美國政府研發經費的四分之一用于企業,而這個數字目前在中國只有6%~7%。他相信,按照此次全國科技大會的戰略部署,今后在資源配置上必將會對企業進行扶持,以支持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除此之外,在涉及財政、稅收、人才和產業政策等方面,也將會引導企業朝著創新之路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