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對于陳水扁“元旦講話”中兩岸政策將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今日島內的《工商時報》社論指出,陳水扁有意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替代之前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也就是利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讓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借尸還魂。
社論指出,近日一系列動作,明白表示了扁當局有意強制執行緊縮大陸投資決策。對于“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違逆現實及國際潮流的不智、不妥,以及不具可行性。如果扁當局無法完整說出具體目標或無法自圓其說緊縮的正當性、可行性,“積極管理”政策即應重新檢討。
文章說,首先,我們要求扁當局應該正面提出業者“可以”前往發展的地點。扁的限制性大陸經貿政策只有要求廠商不要前往大陸進行投資,但并沒有告訴廠商在國際化、自由化加劇之際,面對全球廠商爭先恐后前往大陸部署卡位,臺灣業者如果不準登陸,那要如何安頓自己?如何與占據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重要位置并掐住國際競爭喉嚨的國際廠商競爭?
其次,我們要求扁當局提出限制廠商前往大陸投資的“具體目標”。去年臺灣外貿順差77億美元,但對大陸貿易順差卻高達497億美元,即使扁當局可以故意忽略因為大陸貿易順差而得以消除402億美元對外貿易逆差的貢獻,一意孤行緊縮政策,但事實擺在面前,臺灣對大陸貿易之所以可以有順差,因為托了“投資帶動貿易”之福,“政府”要緊縮投資,必須有貿易順差將隨之縮減的心理準備。面對只懂得執行上意,不知周詳準備寒冬來襲的扁當局團隊,不禁要問,我們真的能承擔得起貿易順差急遽縮減嗎?我們總不能只要減少投資,而不承擔貿易順差可能急劇變化的代價。
文章在最后提醒說,扁當局應注意一位熟悉兩岸事務美國資深官員的質疑;他說,“全世界經濟體相互依存是一股無法妥協的力量,如果更大的整合是這個世上必須面對的現實,臺灣也得處理這個問題”。當全球都不敢忽略或低估投資大陸的經濟效益時,為了政治“正確”而背道而馳,扁當局的選擇及堅持,可能造成臺灣經濟無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