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1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消息,國家投資3億元的青藏高原大會戰已告捷。中國首次按國際分幅,以平均每4公里一條路線,拉網式地穿越了昆侖山—阿爾金—唐古拉山、可可西里—羌塘、岡底斯、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脈,完成了空白區152萬平方公里(約110個圖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實現了中國陸域中比例尺地質調查全覆蓋。在地球科學研究、找礦重大發現和生態環境調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發現和原創性成果,樹立了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這些成果包括:
全面揭開了青藏高原神秘的面紗。通過數以萬計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和系統的地層學調查,建立了地層系統,重塑了青藏高原滄海桑田的演化歷史,特別是昆侖山單通道冷水 、措勤地區岡瓦納—華夏混生植物群的發現,對重新劃分南北古大陸邊界、板塊漂移過程有重要意義。雅魯藏布江、班公—怒江以及羌塘等地榴輝巖、高壓藍片巖的發現,喜馬拉雅地區高壓麻粒巖的發現,提供了研究地球深部的“探針”,揭示了巖石圈內部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新發現20余條反映板塊俯沖碰撞存在的蛇綠混雜巖帶,為青藏高原形成、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間碰撞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初顯青藏高原資源“藏寶圖”。新發現了500余處重要礦點或礦化點,其中一部分已進入礦產勘查。初步查明十余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以及硼等非金屬成礦帶,尤其是鐵銅礦發現取得突破性進展。如西藏洛尼雄—格爾耿多金屬、富鐵礦帶成礦帶中,尼雄鐵礦品位極富,資源量達數億噸;昆侖山—阿爾金地區木孜塔格—慕士山800公里長的銅多金屬成礦帶、大九壩銅礦化蝕變帶、庫木庫里盆地砂礫巖型銅礦化帶、可可西里湖大規模砂巖型銅礦化帶,均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將對緩解中國鐵銅資源短缺的局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原隆升過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規律逐步明朗。大量新發現證實青藏高原在11萬~4萬年前是一個泛湖期,發育了一系列數萬至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由于高原隆升,湖泊逐步萎縮、斷流,出現鹽堿化、沙漠化及草場退化。現代的湖泊也正在干涸、萎縮。現今冰川正在萎縮,雪線逐年升高,“中華水塔”蓄水量在日趨下降。
據稱,所有的資料和成果目前已開始綜合、集成。這些成果,對于揭示青藏高原的組成、結構和演化乃至探索、創新全球大陸動力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問題,對于基本查明青藏高原主要資源與能源地質背景和潛力,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家和西部地區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都具有重要意義。(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