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十二月十日電 題:專家呼吁:對劫后余生礦工及家屬實施“心理援助”
中新社記者 張澍
唐山劉官屯煤礦瓦斯爆炸事故發生后,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曾在唐山工作多年的王學義教授呼吁:在給予經濟補償和身體治療同時,有必要對劫后余生的礦工及礦工家屬的災后心理問題進行危機干預,因為心理傷害往往比身體傷害更為隱蔽、持久,破壞性大。
王學義教授指出,心理素質差異有時能夠決定生死。當礦難發生后,受困礦工中心理承受力強的個體求生欲望強,能夠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存活可能性大;而意志薄弱的個體遭受突然打擊,會出現意識范圍縮小、大腦中樞活動抑制的現象,不能自救或盲目求救,造成危險。同樣,經歷災難后的心理健康體系恢復和重建也十分重要。
所謂“災后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對遭受嚴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造成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當事人及關系密切群體采取心理治療等措施。
通常,經歷嚴重災害的當事人及關系密切群體會出現情景閃回、“闖入”及警覺性增高等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反復聯想、幻聽幻覺、觸景生情、緊張、出汗、失眠等癥狀,最終導致當事人社會能力下降和人際關系障礙,嚴重影響未來的工作、生活。
據中國衛生部統計,各類自然災害平均每年使兩億中國人受到影響,加上人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受害者,潛在心理危害范圍巨大。根據對國內外五十二項研究結果分析,人群經歷災害后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平均增加百分之十七。其中,發生酒依賴的占百分之三十五點五,發生藥物依賴的占百分之二十二點九;此外,災害地區自殺率明顯上升。
中國應用“災后心理危機干預”較早的案例是二00二年“五•七大連空難”,而“非典”期間,心理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定社會的作用。
王學義教授認為,對遇險礦工及家屬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應集中政府、心理衛生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等各方力量,采取安撫、傾訴等心理輔導并給予適當藥物。他相信,上述手段可以有效減少創傷后應激障礙向慢性化發展,有效率可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