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有一種說法,叫做以市場換技術,他們認為,只要市場開放了,技術也會隨之而來,通過招商引資來引進大批技術?墒鞘聦嵉那闆r怎么樣呢?事實證明這種路子根本就走不通,這種說法有些自欺欺人!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二十五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繼續舉行,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劉燕華演講時作上述表示,他指出,第一,市場是有限的,一旦讓出去了,奪回來十分艱辛;第二,讓了市場并不見得會得到技術;第三,讓了市場則廢掉了自己的技術;第四,讓了市場又缺乏核心技術,有可能發展成為依附型國家,最后受制于人。
這位科技高官舉例說,中國汽車目前表面上形成產銷兩旺的局面,表面繁榮的背后蘊藏著“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的技術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車工業”。以前上海、長春都有汽車生產能力和一批研發隊伍,但為了引進德國大眾,中國自己的品牌給廢掉了,研究隊伍、研究平臺也不要了,形成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然后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一批汽車的情況!爸袊钠嚿a技術和能力就是在這種壯士斷臂之舉之下被廢掉”,直接導致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百分之九十已經被跨國公司所占領。
劉又以中國核電舉例稱,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國就開始搞核電發電研究,從三十萬千瓦到六十萬千瓦,運轉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但中國現在建核電站卻不用它,而認為世界上有更好九十萬、一百萬千瓦的機組,于是要去重新買,中國自己所有過去的研究,將有可能被全部拋棄在一邊。
他提醒說,中國買一批學一批,永遠用不上,中國的技術永遠沒有市場,也就無法形成自主創新。韓國和中國同時引進核電,而現在韓國核電方面已能參與國際競標,“我們引進了,我們還需要繼續引進,這就說明以市場換技術是行不通的”。
劉還強調,引進技術并不等于引進技術創新能力,他再次以中韓舉例說,韓國引進技術之始就提出一條明確的政策,即技術只能引進一次,同時他們把科技經費進行調整,引進和消化、吸收的費用比例是一比五,也就是說韓國花一塊錢引進的技術要用五塊錢進行研究和開發。中國目前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的資金比例是一比零點零八,大筆的錢用在引進上,沒有用于引進后的消化和吸收,這也是亟需考慮解決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