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港資、外資銀行相中了房貸這一利差高又風險較小的業務。今日出版的《中國經濟時報》撰文指出,中外銀行爭奪房貸市場各有賣點,在競爭中也蘊含著合作。
外資銀行扎堆房貸市場
東亞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褚曉路日前表示,“目前來看,房貸利差相對較高,風險又較小,所以是我們相當重視的一項業務。”據悉,房貸業務在東亞銀行已占有近30%的比重,而其房貸業務又在所有在內地的外資銀行當中有70%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對房貸情有獨鐘的外資銀行不只東亞銀行一家。日前,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35家外資銀行中有12家外資銀行表示,2006年中國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金融市場后,計劃向居民提供住房人民幣貸款服務。而且,未來三年外資銀行計劃推出的新業務中,房屋貸款業務名列前茅。
據了解,目前在內地大力開拓房貸業務的外資銀行主力軍是中小型的港資銀行,比如,最早進入的是東亞銀行,隨后,永亨、恒生、中信嘉華在上海及廣州都有不錯的房貸業績,目前,匯豐、渣打等外資大銀行也加入了房貸市場的爭奪。
“目前,中國城市化才剛起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住房需求和投資機會將會相應上升,房地產市場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房貸是質押貸款,風險較低,外資銀行自然是躍躍欲試。”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鄒平座表示,未來中國會形成幾個大的城市群,存在于這些城市的巨大的住房需求、利潤及投資空間對外資銀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外房貸各有“賣點”
褚曉路表示,“與內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的服務要細致一些。”此外,一位外資銀行顧問表示,“除了周到的服務,外資銀行在房貸年限和成數上也有一定的優勢。”目前在公寓按揭貸款方面,部分外資銀行可做到8成30年的按揭,而中資銀行大多只能做8成20年;商鋪外資銀行可以做到5成15年,中資銀行則是6成10年;寫字樓外資銀行可以放寬到8成30年,中資銀行卻只能做6成10年按揭。
另據了解,今年隨著美元和港幣的連連加息,人民幣與外幣的利差空間縮小不少。港幣房貸利率已達到6.5%,比中資行執行的5.51%和6.12%利率還要高,不少外資銀行選擇貼利的辦法來吸引客戶。
“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在房貸方面目前還沒有很正面的競爭。”光大銀行風險管理部處長姜明表示,由于外資銀行目前提供的都是外幣按揭,因此對內資銀行的房貸業務并沒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外資銀行都是為一些高檔樓盤提供按揭,而這類樓盤恰恰是很多內資銀行為了控制風險而限制發放貸款的類型。
競爭蘊含合作
“2006年國內金融市場對外資銀行全部開放以后,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合作與競爭并存。”姜明認為,與內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管理、人才、體制、產品、資金、服務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網點的缺乏卻讓外資銀行在全面開放以后,須與內資銀行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的商機。他指出,網點建設的成本非常高昂,外資銀行不可能耗費巨資在內地大面積開始網點,與內資銀行合作,利用內資銀行的網點發展業務,是外資銀行比較現實的發展捷徑。
“外資銀行在參股中資銀行、經營地域擴張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十分值得關注。”鄒平座表示,目前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都先后與外資銀行展開合作。內資銀行能夠從中汲取國外先進的管理、服務理念和技術,提升金融創新的能力。但是,在合作當中,內資銀行一定要把握金融主導權,要清醒地認識到,兩者合作的主基調是利用外資而非完全依靠外資。內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最關鍵的還是要轉變服務理念,要摒棄“嫌貧愛富”的服務偏見,立足本土化服務改革。(謝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