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季濤的父母三天兩頭打電話,催促27歲的兒子趕緊交女友結婚,可他自己覺得單身生活還沒過夠。季濤并沒有意識到,他正置身于新一波都市青年單身潮中,這股潮流正引起中國社會的某種不安。
2004年,北京十幾名母親自發在公園里替自己“年紀不小”的單身子女“相親”。就這樣,適齡青年婚戀問題作為一個影響了越來越多人們的新“危機”,從隱性到顯性,進入社會公眾視野。
從被動單身到主動單身
“結婚是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比單身的生活更幸福才結婚呀。”28歲的曹小姐堅持婚姻不能湊合,她以為,如果遇不到自己滿意的人,不如不結婚。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家庭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王振宇說:“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很多年輕人不認為結婚是必需的,單身已成為一部分青年人的選擇。”
全國婦聯婦研所理論研究室的陳慧平博士認為,如果說以往的單身危機大多是客觀因素造成的,是在價值觀趨同的情況下產生的,那么這一次的單身危機則反映出社會變遷中人們觀念的變化。
無論是生活方式上,還是對待婚姻的價值觀念上,這次單身潮都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特點。很多人是從被動單身到主動單身,成為這次“單身潮”區別于前兩次危機的最大特點。
王振宇認為,如今,很多青年人不是找不著婚戀的對象,而是不想婚戀,所以才出現了父母著急、子女卻不以為然的狀況。這并不是青年人的單身危機,而是青年人的選擇多樣化了。“他們的心理年齡還很小,認為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
個人的危機程度很輕、周邊乃至社會的危機感更重,成為此次單身危機的另一個特點。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陳新欣女士也表示,如今的人們對生活選擇多元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已經不再受到認可。單身已經不再代表著不幸。“現代人對婚姻的訴求也在發生變化。”一家交友網站經理金先生認為,過去不少大齡青年是“為結婚而結婚”,到年紀了,趕緊找個差不多的人湊合過日子算了。但是現代青年的婚姻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他們更看重思想的交流,要求有共同語言。另外,不婚族、晚婚族的增多,也令青年人對適婚年齡的焦慮感逐漸減少。”現在的青年解決單身問題形式也更加多樣、時尚。如單身俱樂部、酒吧交友、單身旅游團等都是時下流行的方法。
單身女白領成為弱勢群體
單身女白領越來越多,是這次單身潮的另一個特點。陳新欣認識的一個20多歲的女孩兒,絲毫不把結婚放在心上,她一個人工作,炒股,賺錢不少,過得也很快樂。在各種交友派隊、相親會上,往往可以找到這種條件優越、長相不錯的單身女性。26歲的A畢業后一直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她表示,很多白領女性過于忙碌,在交友方面其實是弱勢群體。她自己時常工作到晚上10時,根本沒有時間交友。
郝麥收認為,這幾年顯現的青年單身問題主要集中在女性身上,而且是越優秀的女性,擇偶越難。這是因為,她們當中很多人在學業上、工作上都很優秀,但錯過了最佳的擇偶機會,再加上眼光高,無奈地成了單身貴族。
婚姻專家分析擇偶過程中陰盛陽衰原因,認為女性往往要求男性比自己更強,所以限制了其擇偶范圍;女性要在事業中獲得成功,可能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從而耽誤談婚論嫁;家庭的傳統觀念施加給女性更多婚姻緊張感。
“白骨精”搏事業錯過婚配最佳時機
一家婚介所工作人員王女士表示,如今的“婚配難”與過去的“老大難”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過去的老大難,一般都是指外表條件比較差、經濟能力比較低、文化程度不高的一些大齡青年。但現在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大齡未婚青年,不僅文化程度高,經濟能力強,而且相貌也絕對不差。甚至有部分人因為太優秀反而使婚姻問題變得困難。”
郝麥收分析說,社會處于轉型期,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加。很多年輕人忙著求學掙文憑、尋找好工作拼命掙錢、發展自己的事業,等到有時間關注個人的戀愛婚姻問題時,通常已經進入了事業的穩定期,也錯過了最好的、最有激情、有“感覺”的年齡段。
33歲的羅諍諍就是這種情況。碩士畢業后,羅諍諍進入了一家國際大公司。羅諍諍一頭扎在工作中,從秘書到公關經理,再到如今的人力資源主管,成績斐然。等到昔日同學個個結婚生子了,被大家戲稱為“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的羅諍諍才突然發現,自己根本無暇顧及的感情生活,這些年來始終一片空白。“我把這幾年最好的青春都獻給了工作。”羅諍諍自嘲。
進城女工:“城市里誰要我們,農村里我們找誰”
在北京打了8年工的江西武寧縣人小羅,今年已經27歲。在家鄉,這個歲數的小學同學,都有了滿地跑的孩子。小羅也被家里叫回去相過對象,但她還是跑回了京城。小羅曾經在幾戶人家當過住家保姆,女主人待她不錯,她有三身睡衣,已經習慣了每天睡前沖澡的生活。她回自己家已經“過不慣”,更別說嫁在家鄉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郝麥收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婚姻調查,每次調查大約要同200多人進行座談。通過這些調查,他發現,進城女工的擇偶危機日漸顯現。“她們生活已經城市化,但地位并沒有城市化。”郝麥收說,她們的擇偶出現了兩頭難的情況。她們的眼光是仰視的,要改變自己的地位,已經對同樣進城的民工看不上眼,但也很少能得到城市男青年的青睞。“城市里誰要我們,農村里我們找誰。”郝麥收多次聽到進城女工這樣說。
這一輪次的單身現象不像此前幾輪會消隱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婚姻生活的主流生活地位仍然是穩固的,婚姻在社會發展與人類繁衍中仍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單身生活可以得到尊重,但不值得提倡。”陳慧平認為。
在實際接觸中陳慧平發現,到了30多歲的時候,許多單身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結婚,走上了一條比較傳統的婚姻之路。
(據中國青年報;李松濤 張偉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