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就在中日關系由于小泉再次參拜靖國神社而墜谷地時,美日兩國負責防務和外交政策的高級官員于10月29日在華盛頓舉行美日安全咨商委員會(2+2)會議,宣布就加強兩國安全同盟和在日美軍的整編問題達成協議。
美國在此次整編中將日本放在其亞洲戰略的第一線,顯然有針對中國的考慮,且不說今年年初就明確將臺灣問題包含在美日安保范圍之中。然而,其挑戰性恐怕不只限于此。
美國甚至指望日本扮演起一定程度的全球角色,尤其是成為美國影響亞洲的穩定之錨。而日本當然樂意扮演這種角色,借助美國的戰略需要發展成為軍事和政治大國。
當然,美國如何防止日本利用美國的支持跳出美國的手掌心,是個考驗。也就是說,美國進行的是危險的游戲。美國并非不曉得這一點,不過美國似乎沒有替代辦法,必須借助日本。
這是因為美國的其他亞洲盟友似乎更醉心于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只有日本可以依靠。
后小泉時代仍是右派當道
這樣,美國依賴日本,不只是對付安全威脅和挑戰,而是威懾亞洲經濟一體化,尤其是亞洲峰會那樣的排斥美國影響的機制建設——美國似乎擔心這種趨勢會排斥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并且確立中國在亞洲的霸權。
反觀日本,要想成為“普通國家”,則必須修改和平憲法,將自衛隊變為自衛軍。從這個角度說,日本的軍事化傾向看來不可避免,有其必然性,關鍵是引導和防范其對中國的沖擊,這是對中國外交的重大考驗。
應對國外局勢需要,小泉組成新內閣,外相和內閣官房長官都換人,右的更右,鷹派更鷹,再次表明小泉為迎合國內右傾化、培養接班人,不再顧及美國之外的國際社會反應,中日關系似乎難以走向樂觀。更本質的,中日關系是結構矛盾,加上“日本的戰略誤判”,改善近期無望,中國的眼光放在后小泉時代。
問題是后小泉時代將仍然是右派當道、鷹派主政,中日關系惡化似乎是長期趨勢。究其根源,中日硬實力的差距是中日關系僵化的根本原因,即日本太了解中國了,拿著顯微鏡看中國發展,發現問題多多,故不見森林,鄙視中國,一味順著美國的竿子爬。
當然,日本不可能不顧及亞洲一體化建設及自己在亞洲區域合作中的地位,這是改善中日關系的契機。盡管兩者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競爭總比對抗好。
短期難以找到雙贏模式
亞洲區域合作是美國亞洲戰略的軟肋,也是管理中日關系的一絲亮光。日本何時回頭是岸,主要看落伍于亞洲區域合作的成本何時超過跟著美國跑的收益。屆時,精明的日本人不得不認清世界之趨勢、順之者昌的道理。
目前看來,小泉政府對亞洲區域合作似乎存在舍我其誰的心態,或者過于顧及美國的反應,故而仍徘徊觀望。對此,中國要有耐心。中日政治關系僵化的代價不止是體現在“政冷”可能導致“經冷”方面,更體現在東亞合作因此滯后、影響到整個亞洲的競爭力。
回顧歷史,中國對日本的心結絕不只是源于八年抗戰,而是可以追溯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硬實力旗鼓相當、甚至北洋水師稍勝一籌的情形下,日本的勝利奪取了朝鮮和臺灣,埋葬了天朝制度,成為亞洲強權。
如今,中國的崛起或復興,事實上正逐漸恢復中國在亞洲秩序中的影響,而且采取共贏模式,樹立起和平形象,但這點恰恰構成了對日本的無形威脅。
相比中國而言,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絕不是純粹的日本內政問題,而是關系日本是否真正履行承諾、反省歷史、選擇和平發展道路的大是大非問題。
遺憾的是,日本領導人一再參拜,一再失信于中國及其他亞洲各國人民。筆者因此斷言,與中美競爭短期甚至中期都可能是良性的不同,中日競爭短期難以找到雙贏模式。
展望未來,中日競爭是全方位的,日本完全可以成為美國阻止東亞整合和中國崛起的實驗品。當然日本非常樂意通過美國的支持,實現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目標。
美日間的戰略默契和矛盾,是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最大外部因素。東亞共同體建設的日本麻煩,其實是美國麻煩。(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王義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