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報道,作為國際輿論廣泛關注的重要話題-布雷頓森林機制改革在日前剛剛閉幕的第七屆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會議發布的《關于布雷頓森林機制改革的聯合聲明》不僅會診出了布雷頓森林機制改革的沉屙頑疾,同時策劃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機構改革的路線圖。
文章介紹到,六十年前,44個國家的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召開了關于如何建立國際金融體系的會議,并一致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議》。為了推進《布雷頓森林協議》,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簡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世界銀行(WB)則提供長期信貸來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目前兩大機構擁有的成員國皆為184個。
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的平衡與穩定是IMF的一項核心職能。雖然美元的"中心"地位伴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而被稀釋,但以強勢主權國家貨幣充當國際支付手段與儲備手段卻制成了如今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特征,由此出現了一系列的失衡現象: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間的匯率頻繁波動,增大了國際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主要國際貨幣國家通過匯率調整掌握著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競爭力調整的主動權;國際支付手段的供給由國際儲備貨幣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狀況決定,而不按照國際經濟基本面的客觀需要提供相應的國際流動性,發展中國家或面臨國際支付手段不足(外匯短缺)或承受通貨膨脹輸入。
而世界銀行改革的本質是改革當前的國際發展援助機制,有效調整全球利益分配。由于當前全球發展援助機制缺乏約束性和政治中立性,因此實際中所發生的援助效果被大打折扣。一是總量水平低。扣除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因素,目前官方發展援助(ODA)的只占發達國家國民總收(GNI)的0.25%。二是國別分配的明顯失衡,對中等收人國家的官方發展融資大大減弱。三是官方融資的實際流人減少。占ODA相當份額的減債資金并不能真正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資金流人。因此,對糾正全球發展不平衡負有特殊責任的世界銀行而言,應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金、智力和制度資源,促進全球生產要素全面充分合理流動,實現全球經濟的平衡有序發展。
然而,文章指出,面對著國際經濟與貿易形勢的快速變化,布雷頓森林機制已經顯得明顯地"不合時宜"。正如G20會議發布的《關于布雷頓森林機制改革的聯合聲明》指出的那樣,自布雷頓森林機制成立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新興市場發展迅速,工業化國家一體化進程加深。布雷頓森林機制無論是在職能厘定、業務調整以及治理結制等方面都有改革的必要。
基金的份額和投票權的分配是IMF與MB決策機制的基礎。兩機制成立之初,基金除了按成員國對機構貢獻份額的多少來分配投票權之外,還為每個國家分配了等量的基礎投票權。但從基金成立至今,基金投票權的總量增加了37倍,而基礎投票權在總投票權中的比重從當年的11.3%下降到如今2.1%,基礎投票權已經失去了其原來的職能,一國一票的原則已經徹底讓位于一美元一票的原則。
文章強調稱,發展中國家對兩機構的貢獻至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債權國對基金運行成本的貢獻比率由原先的72.3%下降到2004年的23%,而借款國的貢獻率則相應上升。但發展中國家對兩機構直接和間接的財務貢獻并未在投票權中得到體現。
基于以上狀況,發達國家往往在兩機構的決策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而有效多數的規定賦予了少數發達國家的否決權。目前,發達國家在兩機構投票權分配上占絕對優勢,2005年基金投票權分配的現狀是:美國占有17.14%的投票權,日本占6.15%,德國占6.01%,法國和英國各占4.96%,西方七國共占有45.4%的投票權。如將其它發達國家任執董的混合選區的投票權計算在內,則發達國家控制的投票權占到了60%以上。這實際上賦予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重大事務上的否決權。
因此,改變發達國家占絕對優勢的決策機制,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兩機構決策機制的地位大致平衡,是確保兩機構依照專業準則履行發展職能的關鍵,也是兩機構進行實質性改革的前提。(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