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把被他們侵占的中國領土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市公會堂舉行臺灣省受降典禮,中國政府代表陳儀宣布侵占臺灣的日軍投降,“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從此,臺灣同胞擺脫了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把這個重大事件稱之為“臺灣光復”是理所當然的。
幾十年來國民黨當局都以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可是,到了李登輝當“總統”、陳水扁當臺北市長的時候,便以“終戰”取代了“光復”,至今臺灣當局仍然堅持“終戰”的用語,原因何在呢?
所謂“終戰”的說法,發明權不在李、扁,而在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所謂《終戰詔書》,即“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表明他們的“三不”,即不承認侵略,不承認失敗,不承擔戰爭責任。李登輝、陳水扁以及一些“臺獨分子”也說“終戰”,他們顯然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場,有人甚至還甘當“日本帝國的子民”。因此,臺灣有人說他們“不用戰勝國的語言,而用戰敗國的語言”,其目的是要“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系”,“將臺灣抽離于中國的概念之外”。其實,它的要害在于:不承認當年臺灣已經歸還中國,企圖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為分裂主義的目的“效勞”。但是,他們篡改歷史、歪曲歷史的圖謀是不能得逞的。
期待:興高采烈重回祖國懷抱
顯然,從日本的殖民地,轉變為中國的領土,對臺灣來說,正是處在一個大轉變的年代。從“日本帝國的臣民”轉變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從“二等國民”“亞細亞孤兒”轉變為戰勝國的國民和臺灣的主人;從處處受日本人欺侮轉變為“不再畏懼日本人”;從“不準說中國話”轉變為“奪還我們的語言”……這一切大轉變,沖擊著每一個臺灣人。
起初,除了極少數甘當“皇民”者外,絕大多數臺灣民眾都興高采烈地迎接光復的到來。他們身穿新衣,擁上街頭,張燈結彩,燃放鞭炮,慶賀臺灣回到祖國懷抱,慶賀自己的新生。不少人取出暗地里收藏的祖先牌位,焚香禱告:日本投降、祖國勝利、臺灣光復。人們張貼對聯:“國跨邊土恩深義重,慶祝中華地久天長”;“歡天喜地返祖歸宗,迎新革故好趁大同”。10月10日,臺灣人民五十年來第一次慶祝國慶,張貼對聯:“欣逢雙十,薄海共慶;恢復故土,萬民騰歡”。在慶祝光復的大會上,臺灣同胞表達出由衷的喜悅:“我們不可忘記,我們是遺傳著大陸民族的血統,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五大強國中的大中華民國”。一位詩人寫道:“沉淪五十載,光復心竊喜,到處迎國軍,熱鬧亦云是”。一位記者這樣描述大家的心情:“初解放的心,覺得自由無限,祖國一切應該都是美麗的”。人們對祖國和政府寄予無限的期待。
失望: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過大
但是,大家知道,當年代表祖國接收臺灣的是已經十分腐敗的國民黨當局。他們的所作所為,當然無法滿足臺灣人民的要求。以下是臺灣學者對當年歷史的描述:
“原來臺灣人當時認為在日人統治之下,臺灣人只是‘二等國民’,如今光復,回歸了祖國,本應該當家做主,可是眼前的情況不但沒有改變,有的地方甚至比日本時代還不如,例如國民政府在臺灣最高的行政人員行政長官,他不但有行政權,司法權還有軍事權,甚至在臺灣的所有中央機構也全歸他管理,這比日據時代的‘總督’權力有過而無不及。”
“不經多久,接踵而來的許多事實,終于證明了這些‘同胞’魚目混珠的假口號,只不過是蔣家國府為了施加‘殖民統治’所設下的陷阱而已。‘祖國’帶來的禮物:經濟恐慌、物價暴漲、饑餓、失業、社會不安。”
臺灣一向出產糧食,可是光復不久,國民黨官員“利用職權走私大米出境,大發其財”,中央政府又從臺灣調出大批軍糧。“米荒問題無法來解決,乃引發社會的動蕩不安,而年輕人尤其失業嚴重,被日本征召到南洋為日軍服役的回臺軍夫都找不到工作,失業率一直升高,社會的不安,當時已有不少人預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在光復一年半之后,便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現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承認這是當年國民黨政府“官逼民反”。在這個“大轉變”的年代,臺灣人民經歷了由希望轉變為失望的過程,不少人感到“我們想像中的祖國,與實際的實在不同”,他們并沒有享受到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的成果。
理解:特殊背景形成臺胞歷史記憶
正因為這樣,臺灣民眾對于光復的感受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從此以后,他們對“臺灣光復”的紀念并沒有表現出如同光復初期那樣的激情,這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歷史記憶”和親身感受,責任不在臺灣同胞身上。這一點,希望能夠得到大陸同胞的理解。
但是,現在的臺灣當局則是有意抹煞臺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為此,他們極力要把“光復”二字從臺灣歷史上抹掉,而用“終戰”來取代。一些“臺獨分子”還有意制造“抗日戰爭并沒有勝利”“是美國打敗了日本”“臺灣光復是中國人的觀點,與臺灣人無關”等等謬論。所以,在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的時候,我們一方面需要對臺灣同胞由于特殊的經歷產生的某些觀點給予理解,另一方面,必須揭露和批判“臺獨分子”圍繞著“臺灣光復”的種種謬論及其分裂主義的險惡用心,希望更多的臺灣同胞能夠認識歷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質,從而深刻認識臺灣光復、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對于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的重大歷史意義。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陳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