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十月二十三日電 題:學者直指“輕巧”媒體十運報道“三宗罪”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本屆全運會上,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超過了以往歷屆。從“假摔”到“重賽”,從“教練跪求公平”到“掉進藥罐子”,報道文字中隨處可見“鬧劇”、“丑聞”、“無恥”甚至“尿遁”這樣頗具所謂“視覺沖擊力”的字眼。
體育新聞學者、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易劍東認為,媒體在本屆賽會不遺余力地“揪黑”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然而,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在中國體育繁盛之后的種種尷尬面前,媒體此次的角色似乎是張揚有余,卻略顯“輕巧”。
首先,媒體缺乏應有的使命感與責任心。本屆全運會“丑聞”不斷,引得媒體“罵”聲一片,不管是重賽風波還是興奮丑聞,只要有問題出現,馬上就激起四面聲討,大家幾乎在競賽誰罵得更加淋漓盡致更加痛快,而真正靜下心來分析問題根源的媒體少之又少。
“這屆全運會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媒體,他們的確在積極報道,在四處挖問題。但是,風波出現之后,就只剩下炒作,幾乎沒有人愿意去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愿意去了解全運會的歷史背景,從而能以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于眼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深入客觀的報道,”易劍東說。
其次,一些媒體心態浮躁,在對待采訪對象時缺乏人文關懷,“比如在爆出孫英杰藥檢陽性事件后,不少媒體的態度頗有點幸災樂禍,類似‘孫英杰終于栽了’的標題讓人覺得媒體實在已經失去了起碼的職業素養。”
還有一點就是部分體育媒體對于體育賽事本身的報道角度存在偏差。易劍東說:“除了金牌銀牌,除了勝與負,競技體育還有很多內容,十運會期間充斥媒體的卻幾乎只有刀槍劍戟,‘圍剿’、‘屠殺’這樣的字眼只是在‘巧’引眼球,而正是由于對體育本身缺乏深層次的理解,才會有這樣給人感覺缺乏份量的報道。而這種單一的角度,對于原本對于體育本質認識就相對缺乏的中國民眾,更是加深了全運會‘你死我活’這樣一種異化的競爭氛圍。”
易劍東稱,全運會可以說也是對中國媒體體育報道的一次演練,但是以目前這樣一種只注重眼球效益,而少有社會責任感的“輕巧”態度,不知在身為東道主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媒體能否飾演出與自身身份相符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