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紅燈高懸。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shù)中心艾森豪威爾劇場盡管座無虛席,卻人聲闃寂,只有輕輕的足音和急促的鑼點從舞臺上陣陣傳來,敲擊著觀眾緊繃的心。觀眾席人人屏息,全神貫注于從巨大的舞臺紙窗上映現(xiàn)出來的揪人心弦的掙扎與反抗的影像。突然間,女主角掙脫魔爪,破紙沖出,男主角也猛撲而來,二人往返追逐,紙隔扇被一一沖破。但最終,女主角的掙扎在覆蓋整個舞臺的紅綢之下歸于沉寂———這就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演出時最為動人的一幕———洞房之夜。所有觀眾無不被其動人的劇情和精彩的演技所牢牢吸引,所深深折服。每當一場幕落之時,全場都會起立鼓掌,歡聲雷鳴,長達十數(shù)分鐘之久。
與西方數(shù)百年的芭蕾舞傳承相比,誕生于1959年的中國芭蕾舞團還處于童年時期,那么為何它能如此一飛沖天,令人嘆為觀止?首先,當然要有一流的演員與舞技,副團長馮英告訴記者說,芭蕾舞團的幾個主角都在國際芭蕾大賽上拿過金獎,個人舞技都是世界一流。但成功的主要因素還是要靠自己的特色,即獨創(chuàng)性。幕間休息時,記者見到一位仍在興奮中的優(yōu)雅的中年女士,便走過去攀談。她名叫梅麗莎,在聯(lián)邦政府工作,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芭蕾舞的典雅華美,各國來的芭蕾演出從《天鵝湖》到《吉賽爾》她幾乎看了個遍,算是個準專業(yè)人士了。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芭蕾舞———從舞臺布景、演員服飾到音樂演奏,揉進了那么多西方芭蕾所從來不曾有的東西。令人感到無比新奇、耳目一新,她驚嘆于中國有這么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讓她大開眼界,這一晚沒有虛度。
再來聽一聽散場后一些名人的評價吧:肯尼迪藝術(shù)中心副主席,這次中國文化節(jié)的總監(jiān)亞當斯女士向記者評價道,演員的舞技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它的成功在于,以西方的古典藝術(shù)形式,以中國自己特有的表現(xiàn)方式,講述了一個非常動人的中國故事。美國國務(wù)院副國務(wù)卿亨里埃塔·福里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不僅演員們的舞技精湛優(yōu)雅,布景也極華美,服裝別致,觀賞性強,是一場視覺盛宴,讓她產(chǎn)生如在夢境的幻覺。她說:感受最深的還是它不同于任何其他國家的芭蕾,獨具一格,我非常非常地喜歡。
演出時坐在美國總統(tǒng)人文藝術(shù)委員會主席阿戴雅·馬戈女士身邊的中國大使館一秘韓紅告訴記者,她注意到馬戈女士看到最后一場時好像是哭了,但不敢確信。演出落幕后,馬戈女士告訴她,她還從未在看芭蕾舞時落過淚,但這次她卻被感動得潸然淚下。從劇中,她看到的不僅僅是暴力,是愛情,是悲劇,更看到了寬恕(指兩位情人在最后一場與二姨太的和解)。她說,寬容也是人類最永恒的主題,最寶貴的精神;中國芭蕾舞以她最好的舞蹈語言讓我看懂了這個中國故事,真是太漂亮,太動人了。而以個人名義向“中國文化節(jié)”捐贈了100萬美金的亨德爾森女士更是高興,在看完《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首演后就非常動情地說,“中國有這么好的藝術(shù),又將中西兩種藝術(shù)做了這么完美的結(jié)合,這讓我非常激動,我捐獻的每一分錢都很值。”
從10月7日開始,《大紅燈籠高高掛》接連演出3天,場場爆滿,到了一票難求的程度。周文重大使的夫人謝淑敏女士不得不忍痛割愛,將自己首場演出的票讓給了想先睹為快的新加坡駐美國大使。美國東部的幾大報紙3天來發(fā)了多篇報道,并配發(fā)了大量劇照。《華盛頓郵報》的標題是《介于東西方之間的優(yōu)雅雙人舞》;《華盛頓時報》的標題是《芭蕾豐富了中國文化節(jié)》;《紐約時報》在文藝版的頭條位置,以近七欄的寬度配發(fā)了女主角步出花轎后的巨幅彩照,占據(jù)了該版1/3的版面,報道的題目是《紅燈掛得恰到好處》。
(據(jù)人民日報;李學江 劉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