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經濟參考報》援引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亞洲經濟的飛速增長讓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但差不多有19億亞洲人(歐盟人口的4倍多)每天仍靠不到兩美元度日。要把貧困人口的數字降下來,亞洲各經濟體必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亞洲大約17億總勞力中,至少5億人失業或就業不足。未來10年,約有2.45億新工人將進入亞洲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危機的輪廓已逐漸成形。
光靠強勁的經濟增長將無法解決問題。即使在已取得相對較高產出增長率的國家,就業增長也一直令人失望。在那些資本密集、勞動生產率高、工人的工資和就業合同明確的正規經濟行業,情況尤其如此。
高速發展的中國和印度經濟也不例外。1995至2002年,中國國企下崗導致制造業就業驚人地大幅下降了約15%。二十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城市地區就業每年增長3%,但勞動力調查表明,多數就業都是在非正規部門。
在眾多亞洲發展中國家,嚴格的銀行法、破產法和土地法互相作用,導致工業停滯,阻礙了投資。薄弱的基礎設施和零散的地方商品市場,妨礙了新投資和由此產生的新增就業。
企業面臨采用人力節約技術的競爭壓力,這使得上述挑戰更為復雜。如今,制造業擴張給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帶來的就業增長,不太可能達到二十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水平。雖然城市就業增加肯定是好事,但對亞洲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的窮人而言,這不會有什么幫助。
若要把生產性投資吸引到農村地區去,政府必須首先投資于公路、橋梁和市場等農村基礎設施,這些是擴大經濟活動所必需的。
為強化農村經濟和城市非正規部門,政府必須為經營非正規企業的企業家建立產權制度,并向他們提供更好的貸款和服務渠道。
在部分快速擴張的亞洲經濟體中,就業方面的新問題是:失業和就業不足的持續——其實也是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增長。政府必須找到刺激就業增長的方法。
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潛力得到了普遍認可——未來20年,該地區可能出現強勁的經濟增長——但除非亞洲各國政府將創造就業列為國家中心目標,并制訂有時限、可行、可靠且有資金支持的政策,否則該地區仍會受到嚴重失業、就業不足、貧窮及其造成的所有社會挑戰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