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哈爾濱一個“女子無性組織”的組織者吳梅(化名)給記者打來電話,稱她和哈市一個“男子無性組織”的組織者準備聯合組織一次哈市“無性主義者”的相親會,問記者有沒有興趣參加。獲此消息,記者立即與吳梅相約于當日下午在哈市道里區尚志大街的一間茶樓見面。
15時,記者準時與吳梅見面,與吳梅同行的還有他的合作者、“男子無性組織”的組織者——李輝(化名)。據介紹,李輝今年38歲,一直在哈市的餐飲業發展。待大家都坐定以后,吳梅和李輝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組織這次相親大會的緣由和具體形式。
吳梅說,據她的了解,哈市的“無性主義者”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因為先天或后天意外所致的性功能有障礙的人;另一類就是因為各種原因從主觀上恐懼、厭倦從而拒絕“性”的人,這類人人群在“無性主義者”中占大多數。自從她們“女子無性組織”的聚會情況被媒體披露以后,很多成員怕造成不好影響退出了該組織,剩下的對此事并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找一些寄托是很自然的。而且,有很多離婚的、未婚的“無性主義者”通過種種途徑找到她并且加入了該組織。“我在5月份的時候和老公離婚了,過了幾個月的單身生活后,感覺很孤單。雖然以前和老公在一起的時候也沒有性生活,但最起碼家里還有個人、有種寄托。離婚以后,空空蕩蕩的房子里就我自己一個人,感覺很不是滋味。”吳梅說,“前一段時間,我上網的時候看到南京有人舉辦了一次‘無性主義者’的相親大會,感觸很深,也想找一個和我一樣的人作為終生伴侶。所以,我就在我們的一次聚會上提出了這個想法,沒想到得到了絕大部分成員的支持。所以我就聯系了李輝,開始籌劃這次相親。”
李輝告訴記者,他們組織有18個人,其中大部分都曾經有過婚史,也有個別未婚的。有過婚史的人中間有幾人還帶著孩子。“吳梅把想法和我說了以后,我和其他成員一說他們就同意了。”李輝說,“雖然我們對性不感興趣,但除了這點以外我們畢竟還是正常人,也有愛的權利與結婚的權利。為了能使婚姻持續得長久,所以我們想選擇‘同種人’在一起生活。”
吳梅也對記者說:“我們現在也看開了,不再避諱什么。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我們選擇無性的婚姻,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為我們也需要愛,需要伴侶,需要在老了的時候有人照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來看待我們的選擇。”
最后,吳梅和李輝告知記者相親的時間和地點,邀請記者參加。但由于種種原因,還是需要記者隱瞞真實身份以“無性主義者”的身份參加相親……
相親現場:平和而安詳
9月21日9時,記者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位于哈市道里區經緯街附近屬于李輝產業的一家茶樓。因為是上午,記者進入大廳以后沒有發現客人。說明來意以后,服務員將記者領進了一間包房。包房長約20米、寬約8米,在屋子的中央有一張長長的會議桌,桌子兩旁擺滿了椅子,桌上擺放了一些水果和干果,屋內已經有包括吳梅和李輝在內的6女7男等候在這里了……
9時30分,包括記者在內的13位女士和15位男士全部到齊了。當男女分別在桌子的兩旁坐下以后,相親大會也正式開始了。李輝和吳梅各說了一段開場白,就分別坐在了桌子的兩端,讓大家以一男一女穿插的形式分別開始進行自我介紹。開始幾位自我介紹的人還比較拘謹,簡單說幾句就結束了。但后來在李輝和吳梅的引導下,大家也越來越放開了,說的也越來越多,不但將自己的基本情況介紹給了大家,有的還說明了自己的擇偶條件,甚至有人還在介紹自己的時候特意說明為什么會變為“無性主義者”等等。吳梅和李輝見大家漸漸進入了狀態,就各自將茶具拿了出來,沖起了功夫茶……
在他們進行介紹的同時,記者暗自計算了一下,除去記者、吳梅和李輝三人外的25人中,年齡在25~30歲之間的有11人,在30~40歲之間的有13人,40歲以上的只有一人。而且從他們的自我介紹可以了解到,這些人的個人條件都比較優越,大部分是公司或企業里的白領或金領,還有的自己有公司或者產業,少數幾個沒有工作的也因為有遺產或離婚所得等種種原因有著不錯的經濟基礎。
10時40分,所有人的自我介紹都基本結束了。這時,吳梅和李輝的茶也沖好了,他們一邊招呼大家喝茶,一邊讓參加者開始自由配對聊天,以便加深了解。經過自我介紹的20多位男女相互之間已經不像開始那樣陌生了,他們分別找到自己比較心儀的對象,雙方邊喝茶邊聊天,整個包房里儼然是一幅茶話會的景象,氣氛既平和又安詳,完全沒有普通那些見面會的喧囂和熱鬧。
12時10分,相親會基本結束,參加者紛紛離開茶樓。據吳梅和李輝介紹,今天的效果很顯著,據他們統計,至少有七對男女互相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這其中還不包括一男被眾女約或一女被眾男約的情況。
參加者:尋找沒有性的愛情
參加“無性相親”的人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選擇一個真正的“無性婚姻”,這在一般人看來也許無法理解,但是當記者真正走近他們身邊,聆聽他們心聲以后,才了解了他們真正的想法和目的:其實他們的心情就像與會者陳先生所說的一句話那樣——“多想有個家,有一個生活中的她。吃飯時給她添飯,睡覺時給她蓋被……”
陳先生今年38歲,是哈市一家比較知名酒店的老板。他于1994年結婚,妻子比她小4歲,婚后兩個人很恩愛。但這一切在1996年的一件事以后就全變了。那天陳先生和妻子正在過性生活的時候,因鄰居裝修的巨大聲響造成了驚嚇,從此由驚嚇而逐漸厭倦乃至拒絕性生活,成了一位“無性主義者”。
“從那以后,開始妻子對我不離不棄,悉心照顧我。可過了兩年的時間,她有些忍不住了,畢竟她還年輕,對那方面的事還有需要。終于,在1999年年初,她提出了離婚,我也同意了。我不埋怨她,本就不應該耽誤她。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重新尋找伴侶,因為我知道這輩子就不該拖累別人。但一個人生活實在是太孤單了……”陳先生說,“參加這次聚會,我就是為了找個和我一樣的女人陪我一起走完下半生,雖然我們不能有性生活,但至少我們之間還能有愛的存在。”
同樣,在“相親會”自由交流時與記者談話的張倩(化名)也表達了與陳先生同樣的心聲。張倩今年29歲,是哈市某企業的財務主管。她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但是自從三年前丈夫因為精神受到了刺激,變得有些瘋狂以后,張倩的噩夢也就來臨了。在過性生活的時候,丈夫開始對張倩進行各種各樣的性虐待,致使她渾身上下都是大大小小的傷痕,最嚴重的一次將她陰道劃傷縫了9針,自那以后她便恐懼乃至厭倦正常的性生活了,2003年忍無可忍的張倩終于提出了離婚……
“其實大家知道的只是你結婚了,有家,有丈夫,至于其他的,你們幸福不幸福,有沒有愛,倒也都是后話了。我想要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形式上的遮掩。若是單位發東西了,家里有什么力氣活兒,丈夫就派上用場了。另一方面,趕上個頭疼腦熱、縫縫補補的事,妻子的存在就顯得更有必要了。”張倩說,“在我看來,沒有了身體上的渴慕,也許心靈上反而倒可以靠得更近些。這也是我想和‘同類人’結婚的原因。”
專家: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
這種“無性主義者”的相親會和“無性婚姻”的形式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應該怎樣去看待呢?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婚姻家庭研究所研究員王愛麗告訴記者,敢于在這種活動中拋頭露面的人和他們對無性婚姻的主張,恰恰彰顯了人對自己基本權利的堅決維護,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人的自我的覺醒。這種建立在夫妻雙方性權利義務關系平等基礎上的無性婚姻,某種意義上是一次更高水平的人性回歸。
“就一般而論,以性愛為重要內涵的情感當然是構筑婚姻的前提,但除了性需求和生育等功能外,婚姻還有生活扶持、情感溝通等更為內在豐富的社會及心理功能,正如那位陳先生所感嘆的一樣,面對這種樸實無華、真切動人的生活訴求、情感需要,我們沒有理由以冷漠獵奇的心態待之,給予他們切實的尊重、關心和幫助,無疑是社會人本情懷、文明程度的一種彰顯、提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相親,值得稱道。”王愛麗說。
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專家、副主任醫師張一告訴記者,“無性主義者”除了有性功能障礙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呈現一種“性的無意識回避”。也就是說男女生理器官都正常,但卻對異性接觸不感興趣。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應及早治療。“這種相親形式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從婚姻角度看,宣告無性,本身對婚姻、配偶、社會都不是好的方式。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是夫妻間有和諧的性生活,暫時的調節是可以的,但長期下去,嚴重者會引起身體其他功能的失調,影響身體健康,更會影響婚姻的質量,乃至生活的質量。”張一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徹底地治療心理問題,打開心結。”
(來源: 東北網-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