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已接近尾聲,“十一五”時期正在向我們走來。
“十五”時期是本世紀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新開局,我們乘大好時機,破浪前進,全面落實“十五”計劃的各項要求,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十一五”時期同“十五”時期先后承接,是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重要歷史時期,擔負著分三個階段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中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笆濉焙汀笆晃濉钡臍v史定位、奮斗目標、指導思想都是一致的。
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好基礎,是“十五”和“十一五”共同的戰略任務!笆濉笔窃诳傮w小康的基礎上起步的。當我們把關注點開始轉向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時,就必須著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是: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計劃強調這種調整不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在內的,以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全面調整。這顯然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時代要求的反映。
在“十一五”時期,我們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五個統籌”,這就更鮮明地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特點。從“十五”的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到 “十一五”的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反映出在發展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胡錦濤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于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這就清晰地說明了“十一五”時期和“十五”時期所面臨的環境的“同”和“異”。“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判斷,應當引起高度警覺。從國際上看,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大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種摩擦增多,“中國威脅論”逞抬頭之勢,從國內看,由資源能源緊缺所形成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這些都屬于“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表現。
在“十一五”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這方面所涉及的問題很多,這里著重強調三點。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的“快”與“穩”的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發展的較快速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要求,也是解決就業等各種社會問題的要求。“十五”計劃強調,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偨Y“十五”時期經濟發展的經驗,胡錦濤同志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是關于“十一五”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快”與“穩”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快,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平穩運行;只有穩,不搞大起大落,快速運行才能持續。我們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經濟增長速度,努力在長時期內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通過體制創新破解難題。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創建、收入差距的調節、對外貿易摩擦的應對,等等,所有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都和體制機制有關。其中有些問題例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長期呼吁,又長期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就更同體制相關。“十一五”時期,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別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通過體制創新來為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掃除體制機制障礙。
強化憂患意識。“居安思!,“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要以對利害得失有深思熟慮的遠見去面對未來,以充分的精神準備去迎對挑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克服困難,科學發展,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十一五”時期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學習時報》;丙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