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中國與歐盟在配額安排上各讓一步,終于達成解決輸歐紡織品積壓問題的協議。相對來說,中美就同類問題僵持不下,原因是紡織品爭議只是中美盤根錯節的政治角力中的一個棋子,情況復雜得多。
中歐達成紡織品協議,為在北京舉行的中歐高峰會錦上添花。相比而言,中美紡織品談判沒有進展,反映中歐和中美關系的冷熱殊異。
世界貿易組織取消紡織品限額制度的協議生效之后,歐美同樣面對大量中國紡織品涌入的問題,在本地紡織業壓力下,重新對中國紡織品設立入口配額。不過,配額迅即用罄,大批按照早前定單付運的貨品,積壓在當地的口岸,未能通關。
美政治取態影響談判
以歐盟來說,單是積壓的套頭衫已達四千七百萬件,估計令當地零售商損失八億歐元,還未計其他逾千萬件長褲和內衣等,不少歐盟商店今秋可能大為缺貨,引發消費者無衣換季或價格飆升的危機,歐盟部分國家的政府面對國內壓力,重新與中國商討解決問題,雙方昨日以共同承擔部分配額的方式,達致共識,但還要待歐盟各個國家一致通過,才能生效。
據內地國際貿易專家分析,中歐談判紡織品,屬于單項議題,解決比較容易;但中美談判紡織品卻帶有“弦外之音”,包括美國藉此就人民幣升值和保護知識產權進一步向中國施壓,故此復雜得多。
從政治取向而言,歐盟各國較少采納“中國威脅論”,接受中國日漸壯大的事實,主旋律是保持與中國友好關系,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通過合作來擴大對中國的市場。美國的心態卻大有不同,視中國為潛在威脅,采用限制和圍堵中國的策略。歐美的分歧,在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問題上充分暴露出來。
“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政界大有市場,每逢選舉年,“打擊中國”成為部分政黨的拉票手段,這種圍堵中國的心態,令美國拋出一個又一個的議題,今次結合紡織界的壓力,令紡織品談判蒙上復雜的政治陰影,而美國市場又遠比歐洲市場為大,擁有比歐洲較強的談判籌碼,也就令中美談判須克服更多的障礙。(摘自香港星島日報9月6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