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從美國回來的朋友說了一個故事:一名美國國會議員對中國深惡痛絕,堅決不買中國貨。為給太太送生日禮物,他跑遍紐約所有大小服裝商店,為的就是要買一件不是中國的服裝。最終他買了一件做工精細、款式優美、價格合理的服裝。但是,回到家在燈下仔細一看,只見衣服內縫中一個小布條上有一行藍色的小字“Made in China”。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搞不清楚。但是,發生在歐洲的另一個故事卻是千真萬確的:秋冬即將來臨,但在歐洲的一些大小服裝店里卻甚少看到中國服裝,有些專賣中國服裝商店的貨架上已空空蕩蕩許久。與此同時,在一些歐盟國家的港口卻積壓著裝有8000萬件中國服裝的集裝箱因政府不批準而不能通關。眼看天氣漸漸變涼,普通消費者就是不能買到價廉物美的中國服裝。
這兩個故事也許是當前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在紡織品貿易方面發生摩擦的兩個縮影。
今年年初以來,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圍繞紡織品貿易問題爭論不休,摩擦不已。時至今日,這場被歐洲報紙稱之為“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紡織品危機”沒有緩解的跡象。
中國與美歐分別舉行了多次談判,至今仍然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剛剛結束的中美兩國貿易代表在北京舉行的第四輪紡織品貿易會談也無果告終。
按理,中國與美歐之間根本不應該發生這類紡織品貿易摩擦。因為,按照世貿組織有關紡織品貿易條例,自2005年1月1日開始,紡織品貿易實行全球一體化,延續了近40年的限制紡織品貿易的配額制被取消,深受該配額制幾十年之苦的中國紡織業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
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的中國,理所當然地應該享受這一全球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成果。但中國紡織業剛剛見到自由化貿易的陽光,就很快陷入遭受美國和歐盟指責和為難的境地。中國紡織業的頭頂上又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烏云,已經廢除了的紡織品配額制再次像一把利劍高高地懸掛在中國紡織業者的頭頂上。
錯在“價廉物美”
分析這場貿易糾紛的根源,錯就錯在中國紡織品“價廉物美”,深受美國和歐盟國家普通消費者、特別是中下層消費者的喜愛。因此,當今年1月1日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取消之后,中國紡織品不可避免地迅速成為美歐國家的服裝市場的寵兒。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物美價廉導致了已被稱為“夕陽工業”的美歐紡織業和一部分政客的強烈反彈。
美歐貿易官員指出,他們對中國紡織品重設限額不是沒有法理根據的,他們援引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所簽署的一份稱為242條款的文件,對部分中國紡織品重新設置配額,大幅限制中國紡織品入口,上面提到的歐洲港口積壓大批中國服裝就是這一措施的結果。
所謂242條款是指中國當年加入世貿組織時簽訂的“工作組報告書”的第242段,該段文字大意是:如世貿組織成員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涵蓋的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自“世貿組織協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場擾亂,威脅阻礙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以期減輕或避免此市場擾亂。
圍繞這段文字的含義,中國與美歐各執一詞:美歐認為它們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是對該條款的執行,它們的措施有法律根據,并強調這是它們的權力。中國方面則指責美歐任意擴大對242條款的解釋和濫用,并強調所謂“擾亂市場”并沒有明確的界定。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強烈呼吁中國按照國際游戲規則行事,不僅在貿易上,而且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方面與國際接軌。中國也正是按照這些要求積極地融入國際社會,努力地與國際接軌。但是,中國官員不斷抱怨的是:在融入國際社會、特別是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過程中,他們越來越發現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實行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標準,而是雙重的、甚至多重標準。
影響美國棉花出口
國際貿易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公平合理、互惠互利。不公平貿易的結果可能一方獲利,另一方受損,或者雙方都受損。一方占盡便宜、另一方吃虧的貿易不可能持久,最終雙方可能都遭殃。
從當前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紡織品糾紛來看,中國服裝主要原料是棉花,由棉紡紗,再織成布,做成服裝。中國生產布料每年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棉花,其中進口美國棉花是主要渠道。
現今,中國變成美國棉花的最大買主。據美國官方統計,中國每年進口美國棉花占美國棉花出口總額的一半。去年中國進口美國棉花500萬包(每包500磅),價值16億美元。
美國國際棉花協會中國和東南亞總監冠杰十分坦率地表示:“中國是美國棉花生產的希望”。他憂心忡忡地說:“如果中國紡織業壓縮生產規模,必然影響到美國棉花的進口”,“我們不能只賣美國棉花,不讓中國賣紡織品!
這位美國官員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限制中國紡織品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美國棉花的出口。自今年5月初傳出美國將對中國三類紡織品設限以來,紐約的棉花期貨價格就開始一路下滑。
5月中旬,美國宣布對中國七類紡織品實行限制后,棉花期貨市場再次起連鎖反應,棉花價格大幅度下跌,出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七成。美國基協、美國棉花公司都受到對中國紡織品限制進口的傷害。
由此可見,貿易這種互惠互利的特性,在中美歐糾紛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紡織品貿易額為100多億美元,在中美貿易額中僅占6%;而去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為447億美元,其中棉花出口額就多達70余億美元,占15%。
顯然,如果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不僅使歐盟一些服裝店缺貨,影響中下層消費者,也會影響到美國棉花向中國的出口。經濟學家常把貿易保護主義稱之為“雙刃劍”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紡織品貿易糾紛談判中,中國反復向美國和歐盟強調,它并沒有違反任何國際貿易準則,而是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行事。這一點連美國和歐盟的一些報紙和分析家都承認。
但是,從總結經驗出發,中國紡織業應大力發展高檔品牌商品,不能老是停滯在勞動密集型商品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紡織品貿易的長期和穩定的增長。(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李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