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八月十五日電(姚圳戰)“齊二藥”假藥事件余波未平,“欣弗”不良事件又起波瀾。從“齊二藥”監管失控的知法犯法,到華源藥業“欣弗”出現問題,大眾是一片嘩然,又憂心忡忡。雖有前車之鑒,但“欣弗”事件會否重蹈覆轍?
目前,安徽華源“欣弗”不良反應事件發生已十多天了,禍害擴至十余個省。國家相關部門初步檢查認定,企業未按批準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生產記錄不完整可能是導致藥品集中出現不良事件的原因。但最終定論未下之前,事件仍讓人“霧里看花”。
逝者已矣,哀悼之余,應該了解一下“欣弗”不良事件的背后。
藥品價格虛高。許多醫學專業人士指出,“欣弗”屬于抗生素,并不主張將抗生素做成輸液。但經有關部門批準,一瓶成本僅為二元人民幣左右的“欣弗”售價能達到三十八元,這涉及到各級藥品經銷商層層加價牟取暴利、醫生高價開藥拿回扣的一個過程。于是,牟利成了企業想盡一切辦法做輸液生意的動力。
安全風險缺乏監管。據安徽華源人士透露,克林霉素轉劑型生產之時,是免臨床試驗的。在國家主管部門下發批文和GMP認證之后,每批藥品的合格性主要由企業自己的檢測部門控制,國家只能進行抽檢。如此一來,藥品的安全只能靠企業的自律了。倘若企業利欲熏心,安全風險豈不是由病人承擔?
不合理用藥。一些專業的醫師認為,“欣弗”不良反應事件暴露出中國抗生素濫用的一個現實。據調查,由于價格便宜,并且不用做皮試,使用簡便,“欣弗”主要在中小城市和縣以下的醫院使用。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相關人士指出,由于中國醫療衛生資源不夠,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私人診所不可避免地存在抗生素濫用現象。
種種跡象還表明,醫藥領域存在的問題并不是某一個環節的問題,而可能是系統性的,即整個醫藥管理體系、制度乃至從業者、監管者觀念的問題,具體到藥品質量管理領域也是如此。“欣弗”事件暴露的是整個醫療衛生體制存在的問題,國家相關監管制度的漏洞讓惟利是圖者有機可乘。
對此,業內人士稱,藥品質量管理問題的解決,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明確藥品管理各環節相關主體的責任、理順整個醫藥管理的機制;同時,監管部門亦要從生產源頭抓起,根據GMP從人員、設備、廠房、技術水平、質量規范、生產線狀況等多方面對藥品生產的軟硬件實行規定,衡量藥企資質,用其把握企業生產是否合規。
對于老百姓而言,亦要從“欣弗”事件中吸取教訓。一是最好到正規醫院使用抗感染類藥;二是兒童和老人或有過敏史患者要慎用抗感染類藥品;三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和按照藥品說明書科學、合理、安全用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