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有一考生名叫蔣多多,因對眼下的高考制度不滿,在今年高考的試卷上只想得零分,于是她抓住高考這個機會,“在考試中,除了用雙色筆外,在試卷所有空隙里,都寫滿了我的想法。為使各科考分一次性都為零,我又在每張試卷的明顯位置上寫自己的筆名:碎心飛魔,這樣我才放心。只有每張卷子都判為零分,才能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參見七月一日《河南商報》)
考生說傻話 老師當怪話
一名參加高考的19歲的鄉下女孩,為了發泄對高考制度的不滿,從而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采取這種極端的做法,怪嗎?可她的班主任說她是個怪學生;她的同學只覺得她很傻;她的母親說她很少和家人溝通;而專家說這種偏激方式不可取?磥磉@個考生是不可救藥了。然而,事實又如何呢?這個學生真的怪嗎?真的傻嗎?
報道中蔣多多向前去她家采訪此事的記者介紹,說她高二就創作了《天涼好個秋》的上半部,且已成稿三十萬字;還有《魂斷北京城》、《睡美人復仇記》、《網中人》、《閃亮丑小鴨》等作品,共計一百多萬字……這樣一個女孩怎么會怪怎么會傻呢?我們再來看看她為了故意得零分寫在高考試卷上的抗議:
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才能發光,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隕石,和普通的石頭沒有兩樣……學校只關心學生的分數,對學生心理和思想的了解卻幾乎是一個空白……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因為人人有不同天賦,老師只有發現學生的興趣,把他的興趣發掘出來……
這就是怪嗎?這就是傻嗎?這些話說得不對、不好嗎?她的班主任不僅沒有能夠發現學生的興趣,然后把學生的興趣挖掘出來,反而還斥責是學生怪——做為現代社會的傳道、解惑者,這種班主任夠格嗎?
蔣多多還對記者訴苦:特別是高二時,老師太負責任,規定學生飯后多長時間內必須進教室,而且每節自習課都在班上監視,一點自由都沒有,(學生)就像囚犯。不想學還要裝著學,怕老師批評。因此,多多說漸漸地她就產生了厭學情緒,想起造反來。到了高考前夕,她向高考挑戰的想法才一步步具體化,并且還擬了草案。既然現在都有人因為高考自殺和殺人。我向教育部門建議,不要讓學生把高考看得太重,目前很多教育方法(也)都有問題……
多多現象:高考的產物
這些話中有哪一句是怪話?又有哪一句是傻話?誰又能說這些話偏激了?難怪這則報道一上互聯網,就有眾多的網友反對說蔣多多怪和傻,更反對把多多說成是壞小孩;多多只不過做了許多學生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她傻嗎?別忘了歷史的推動、科學的探索常常是靠一些所謂的傻子的力量。教育的不健康以及對教育改革態度的不健康,只會培養出一群所謂心理健康的學生。多多現象不是一個悲劇,對多多現象的錯誤理解才是悲劇,多多現象不能引起教育的地震才是悲劇!
筆者知道,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一時半會兒還沒有更好的選拔錄取人才的方式來代替眼下的高考制度,但這不等于現在的高考制度就沒有弊端。事實上,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高考評卷者甚至專家都不諱言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這種僅僅看重分數的高考制度弊端多多。然而,一年是這樣,兩年是這樣,多年來一直是這樣。為甚么就不能改變呢?是真的改變不了嗎?是真的就找不到更好的選拔錄取人才的方式來代替現在的高考制度,還是我們就沒有下功夫去找?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了,特別是在小學,喊得最響?梢坏街袑W,尤其是一到高中,一遭遇高考,甚么“素質教育”都會敗下陣來。
一個個學生,還有他們的家長,為了高考,為了分數,就甚么也不要了。就如這個所謂“走極端”的蔣多多所說:上初中時她學習積極性很高,天天埋頭下苦功,成績在班里一般都是前十名。上高中后,眼界開闊了,看到媒體上報道的一些關于反映高考制度弊端的文章,再加上上高中后,學習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于是才有了后來參加高考時的一些極端舉動。
可全國一代代的青年學生都被這種高考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不能引起國家的重視嗎?這還不算,就是高考之后,仍然給不少考生帶來壓力,比如估分填志愿,就是一例。當然,考分估低了的考生,雖然委屈了自己,畢竟還有學上;可一旦估分偏高,第一志愿錄不上,后面的志愿人家又不錄,很有點“白考”一回的味兒。
高分不高興 青春難復再
今年河南許昌有一對高考分數一樣高的雙胞胎姐妹,雖然分數比“一本”還要高出7分,但姐妹倆卻高興不起來,原因就是因為她們認為報考的一本志愿偏高了,也許錄取不了,而二本的志愿又沒有拉開落差,所以今年有可能走不了。也就是說,姐妹倆拚死拚活,而且考了如此好的成績,還有可能因為估分填志愿的問題,上不了大學。這算不算在浪費這姐妹倆的青春呢?當然,每年像這對雙胞胎的遭遇真不知有多少。如果說高考制度不能徹底改革,那么像這樣為難人的“細節”難道也改不動嗎?
這些年,不少有識之士介紹了多少外國有關在素質教育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難道就沒有適合我國的?那些高考試卷的出題者,那些教科書的編纂者,那些從小學到高中乃至到大學的“教育大綱”的制訂者,就不想著革除我們教育制度以及高考制度中一個又一個的弊端?就不想著如何提高學生們的素質。比如早就有學者呼吁,我們現在更應該強調的是“人”的教育,是“公民”的教育,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一批又一批都是沒有“公民意識”的人才,而依靠這樣的“人才”又如何去建和諧社會?又如何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就算全國十幾億人中的成年人都是經過這樣高考而讀了大學的大學生,也還是不能說我們的社會就成了現代化的社會,我們的國民就真的有了高素質,有了“公民意識”。
(香港文匯報 閔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