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大學應屆畢業生小趙,好歹在京城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月薪800元。小趙坦言他很后悔:“上大學把父母的血汗錢給糟蹋了!我念出來之后,不但養活不了他們,連自己都養不了。”小趙的抱怨可以理解,其實他還算幸運的,連保安的差使都謀不到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還大有人在。
小趙作為一個案例,來源于昨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主打的一份社調報告,受訪者(社調樣本)為清一色的應屆畢業生,34.7%的受訪者后悔上大學。“讀書無用論”重新蔓延已有若干年,這份沉甸甸的“報告”可謂為新世相下的“讀書無用論”再作注腳。
較之去年,不計應屆畢業的碩士、博士也呈火箭式躥升,也不計“計劃外應屆畢業生”的同比增幅,單就教育部計劃內本科應屆畢業生,今年又比去年躥升了80萬人。所以,即便沒有就業率的可信統計數據公布,我們仍可作出今年大學生就業比去年更難的經驗性判斷。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社調報告,我們無意,也無興趣對當年大躍進式的高校“擴招”說三道四。因為我們深知,當民主決策體制缺乏,因而不可能為科學決策提供制度基礎的前提下,今天回頭指斥當年的“擴招”如何不科學毫無意義。實際上,大學生今天的就業困境,除了當年的擴招過猛,更本質,又往往不大為人所關注的原因,在于高教結構嚴重的內部性失衡。“失衡”的深因在于嚴重老化的高教體制,而盲目擴招則大大加劇了這種“失衡”。舉個例子,全國有近400所高校開設新聞專業,600多所高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拿專業當產業辦,畢業生找工作咋能不難?!
時至今日,即使與經濟更為落后的印度相比,中國的大學生還是遠遠不足。既然總量遠遠不足,卻又面臨就業困難,這一定與就業渠道不暢有關;與最基本的勞工權益保障嚴重不足有關;與好成績好品行不如有個好爸爸有關;與職場競爭普遍地缺乏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制度保障有關……盡管有如此多的大學生“后悔上大學”,卻不代表觀念與價值判斷的變化,而是對找不到合適工作及拿不到合理薪酬的集體性不滿。這種不滿以“后悔”作為表達,背后透著無奈,根子仍在就業渠道不暢。
說到就業渠道不暢,除了以上一系列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的原因,還與各高校內部把高等教育視作“生意”,把教學作為賺錢手段,把辦學視作經營有關;與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適應社會需求甚至嚴重脫節有關;與教材陳舊、老化、落伍有關;與師德墮落、師道失尊、校風江河日下有關。
按照理想模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后,大學生就業及薪酬主要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調節。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情況遠要復雜。除去上文分析的各種約束條件,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還與大學生群體的諸多“不爭氣”有關。譬如學習風氣一茬不如一茬,道德水準下滑,獨立意識、自立精神、責任觀念日益缺乏,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整體社會評價不斷走低,這些客觀上也抬高了大學生的就業門檻。
除此之外,部分大學生找工作挑肥揀瘦,也進一步壓縮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然而,這不等于說我們鼓吹大學生就業要“唯市場論”,就是做保安也該認命。相反,我們深深地同情為找工作無著而感嘆“后悔上大學”的大學生們。我們甚至充分理解大學生們挑肥揀瘦,這與思想覺悟無關,與人的經濟理性有關。何況,許多家境貧寒的大學生是通過助學貸款甚至舉債才上完大學的;何況,沉重的債務負擔還等著大學生的薪水去償還;何況,以人均GDP打底,中國大學生的學費負擔在全球范圍內高得實在太離譜……
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我們開不出任何藥方。大學生就業難作為整個社會就業難的一環,不從推進中國社會“綜合改革”著手,事實上根本無法解套,而綜合改革的推進主要不是由民間說了算……(來源:東方早報;作者: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