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來的《義務教育法》是1986年7月通過實施的,20年來這部法律為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其他一些相關領域的改革,使得原來的《義務教育法》有很多不適應新的社會情況的制度規定。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連寧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由于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辦學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義務教育實施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新的《義務教育法》把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個根本的指導思想。教育公平實際上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礎,義務教育則是教育平等、機會平等原則實現的基礎,所以新的《義務教育法》的一個核心和靈魂就是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經費要接受審計和監督 不得侵占和挪用
信春鷹說,關于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是本次修法的一個重點,新法明確規定國家要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經費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規定予以保障。
她說,新法規定了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和各級政府應當分擔的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規定了學生的人均公用經費的基本標準,特殊學校的學生人均公用經費要高于普通學校。“新法還規定了要設立扶持農村、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專項資金。因為現在義務教育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農村、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比較薄弱,要有專項的基金支持這些地區的發展。”
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管理,新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經費要嚴格按照預算,用于義務教育,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不得挪用,不得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這里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義務教育經費要接受審計和監督,要向社會公告。”信春鷹說。
上學“難”和“貴”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資源不均衡
李連寧說,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是大家普遍關心的,但是不同區域的老百姓所關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上學“難”、上學“貴”表現在農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學“難”,而在城市里面,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則主要體現在擇校。
他說,對農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學“難”,新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當地政府要對外來人員的子女在本地區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平等的條件。而城市居民現在關心的是孩子上“好學”,就是上一些優質學校難的問題。要通過扶持薄弱學校的質量,規范辦學行為,讓每一個孩子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來促進整個學校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和質量的均衡發展,從而解決老百姓關心的上學“難”和“貴”的問題。
李連寧說,均衡發展有幾個誤區需要注意克服。一是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不是搞均衡化。現在日本、韓國教育的平均化已經顯現出它的一些弊端,我們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的是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過大的差距,而不是“一刀切”。二是促進均衡發展也不是要搞千校一面,還是要鼓勵各個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第三,促進均衡發展也不是要把辦學條件好的學校拉下來,而是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把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提上去。
重點校重點班將成歷史 政府要促進學校縮小差距
信春鷹說,新的《義務教育法》第22條明確規定,不得把學校分為重點校和非重點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同時還規定了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這一條規定從本質上來說是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李連寧說,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形成有歷史原因。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教育資源還嚴重匱乏的時候,國家采取了扶持一批重點學校的措施,為“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教育部就已經明確不再劃分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但是長期形成的這樣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人們的心目中仍然保持著重要地位。
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在相當一段時間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另外,由于獨生子女的原因家長普遍希望自己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長選擇好的學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新的《義務教育法》實施以后,從政府來說,并不是要把好的學校的辦學條件拉下來,而是要下大力氣均衡分配教育資源,促進學校之間差距的縮小,采取撤并薄弱學校、把一些優秀教師優秀校長調到普通學校去任職、任教等措施,使學校之間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解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仲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