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取清華大學的32名云南籍學生于8月17日集體飛抵北京,并乘專車赴清華園報到,另有30余名家長和昆明兩家媒體的工作人員陪同前往。
18日下午,當載著60多人的兩輛大巴車駛入清華校園后,32名云南籍學生立刻被負責新生接待的同學包圍,追著采訪他們的還有北京的7家媒體。
這32名學生受此“禮遇”是因為他們參加了由昆明兩家媒體和某民營公司舉辦的“包機送清華、北大學子進京”活動。據了解,主辦方所謂的“包機”,是為學生購買機票,統一去清華、北大報到,并非包租專機;而所有學生臨行前的食宿和機票費用則全部由主辦方承擔。一名學生說:“這是一次含金量非常高的旅程。”
此外,考取北京大學的20余名云南籍學生也將于9月初乘飛機到學校報到。
學子赴遠方求學,為何如此興師動眾?
主辦方稱,今年云南省高考大豐收,全省600分以上(不含照顧分)的考生人數達4111人,比去年增加62.11%,其中有65名云南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這意味著云南教育改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包機”送優秀學子赴京上學,旨在呼吁社會大興尊師重教之風,愛心助學,鼓勵邊疆學子學有所成,報效祖國,造福家鄉。另據主辦方透露,本次活動預計投入經費20萬元。
活動總策劃孫學敏說:“包機送學子活動有諸多好處,除了為家長減輕經濟負擔、為優秀學子提供交流平臺外,還能營造一種尊重人才的社會輿論氛圍,以此帶動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包機”活動自7月20日起接受報名,近1個月內,兩家媒體不惜版面,追蹤報道連篇累牘,評論員文章配合跟進。某媒體發表評論稱:“讓金榜題名的考生坐飛機上學,體現出社會對學子的關愛。在學習上追求第一、追求最好的學子,就配享受這份殊榮。”
然而也有人質疑“包機”活動的意義:是否有必要對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給予特別關注和特殊照顧?
孫學敏說:“我們沒有炒作,而是在盡媒體的社會責任,當然,我們并不諱言希望通過這次史無前例的活動以及正在進行的資助貧困生活動來提升媒體的品牌價值。這次之所以選擇為清華、北大的學生提供服務,因為這些優秀學子能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能考入中國最高學府實屬不易。”
赴京前,這32名來自云南各地的清華新學子齊聚昆明,參加主辦方策劃的一系列活動,從上午8時到晚上9時,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主辦方組織學生及其家長參觀活動贊助企業,種植“棟梁樹”以表紀念;舉辦“與清華學子面對面”座談,請這些高考勝利者向學弟學妹們現身說法;備“壯行宴”,并邀請省內部分中學校長以及云南清華校友會為同學們餞行。
一天內參加如此多的活動,同時還要頻頻接受記者的采訪,雖然疲憊不堪,同學們卻都欣然接受。吳釗同學說,這次活動除了為學生和家長解除了后顧之憂外,其象征意義和宣傳意義更大一些,媒體利用名校效應搞宣傳,可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張維同學說,主辦方為我們提供路費,并有機會提前認識清華的老鄉,我們配合他們做一些宣傳活動也理所應當。
“媒體和企業關注考取北大、清華的學子無疑是錦上添花的好事。”昆明一中副校長高富英說,“然而,另外一些優秀的學生因家庭貧困,選擇去其他高校就讀,他們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卻買不起火車票、交不起學費。社會更需要雪中送炭。”高副校長認為,無論孩子是否考上名牌大學,都應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把對孩子的關愛放在日常的教育細節上,媒體沒有必要對“高考狀元”以及考取名校的學生過度渲染。曲靖一中校長李晶表示,媒體推出這項活動,在關注教育、鼓勵學生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對名校學子的“寵愛”應適可而止,否則會助長“唯高分是瞻”的不良教育導向。
“‘包機’活動是媒體的作秀行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鄭思禮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包機”活動在宣稱支持教育的同時,卻忽略了教育本身所倡導的獨立自主精神。大學新生已是成年人,理應脫離父母的呵護去獨立面對全新的環境和現實的生活,遠赴他鄉求學是十分平常的事,現在卻視之以“非常”,擺宴會、“包”飛機、結伴上大學等過度關懷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有百害而無一利。
(據中國青年報;胡宏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