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東方早報報道,今年8月30日,梁春秀因感到上腹部不適前往上海申江醫院看病,醫院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和輕度胃下垂后,她一直根據醫生開具的藥方進行“胃病”治療。此后,因“病情”沒有起色,她又反復前往就診多次,兩個月內,梁春秀換吃了多種胃藥。直至10月31日,一紙孕檢報告單讓她傻了眼,當時她已懷孕17周。
導醫提示掛內科門診
“上腹部不適,惡心,想吐。”這是梁春秀的門診病歷上的首個主訴門診記錄。內科主任醫生王興剛對梁春秀進行初診,經過與梁春秀的交談溝通后,王醫生初步診斷梁為胃炎、體弱,需要第二天空腹做胃部B超。
第二天上午,梁春秀再次前往上海申江醫院,經過B超檢查后,正式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和輕度胃下垂。這兩個陌生的名詞令老實的梁春秀感到不安,深怕自己得了什么重病。“當時王醫生一直安撫我說,不是什么大問題,吃吃藥就好了。他還說我體質差,需要補充營養,先把體質搞上去了,再慢慢治療胃病。”梁春秀回憶說,當天醫生給她進行輸液治療,并開了“胃復安”口服藥。
多次復診換藥均不見效
可是,服藥多日后,梁春秀的不適癥狀沒有絲毫好轉。9月3日,她再次前往申江醫院復診,并告知醫生自己月經期推遲。“王醫生當時表示,胃藥有50多種,可能這種沒有效果,那就換一種試試。”梁春秀說,當日醫生給她開了麗珠得樂、奧美拉唑和胃復安。“本來胃只是不舒服,后來開始感覺有點胃疼了。”梁春秀在9月17日第三次前往申江醫院復診,要求輸液。王醫生再次安撫她,表示她可能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還是要求她補充營養,增加體力。
9月18日,梁春秀第四次復診時,王醫生為她進行了血常規化驗,結果也一切正常。隨后的日子里,無奈的梁春秀只能拿著病歷前往藥房自購胃藥。
孕檢報告竟然懷孕17周
直到10月底,梁春秀慢慢感覺自己的褲腰變緊了,小腹明顯突起,且月經仍然沒有來。她猛然意識到自己是不是懷孕了。10月31日,她前往上海閘北婦幼保健所進行孕檢,檢查結果令她大吃一驚———“懷孕17周”。
這樣的窘境讓梁春秀有些手足無措,“如果早知道有了孩子,我是想要的,可是現在已經服了兩個月的藥,肯定對孩子有影響,必須拿掉了。”記者發現,幾乎所有梁春秀服用的胃藥都是孕婦禁用藥品。
由于已經懷孕17周,人流手術也已經無法再做,必須做引產手術,而這種手術越早做對孕婦的影響就越小。無助的梁春秀只能向上海申江醫院討說法,因為手術費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筆昂貴的開支。她提出要求:對兩個月的胃病治療費用進行退款;院方負責引產手術費;并補償手術后的營養費。
經過多次上門協調,申江醫院同意為她支付引產手術費,但是跑了多家醫院進行手術咨詢后,梁春秀發現,大醫院做該手術還必須支付數千元的押金,她希望申江醫院能夠先為她墊付,但此要求遭到拒絕。
未診出懷孕究竟是不是院方的錯誤,已成為這起糾紛認責的關鍵所在。
爭論一:內科無法診斷懷孕?
上海申江醫院的一份病人投訴接待記錄中,對于梁春秀的投訴,院方有一條處理意見是:懷孕兩個月后來看內科,診斷目前符合常規。
上海申江醫院的醫務部科長周伯群表示,梁春秀第一次來院檢查時,掛的是內科,根據她的年齡等情況來判斷,醫生不太會想到她是懷孕。而且在談及月經周期時,梁并沒有表示幾個月沒有月經,還是說8月份時還有,只是比平時少。“婦科醫生沒有診斷出懷孕,這肯定是我們的責任,但是對于內科醫生來說,這不存在‘誤診’。”
梁春秀認為,第一次就診看內科,并不是自己的主意,只是導醫引導她掛內科,她也就沒多想。對此,周伯群也表示,如果導醫詢問時再仔細一些,可能避免此后的一系列誤會。
爭論二:懷孕和就診是否同一人?
在采訪中,申江醫院多次提及,保留對梁春秀是否和申江醫院就診者為同一人的意見。原來,在上海申江醫院的所有病人信息中,梁春秀使用的名字是“梁莉”。而在閘北婦幼保健所提供的孕檢報告單中,顯示的名字又是“梁春秀”。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梁春秀掏出自己的戶口簿。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發現,梁春秀是她的本名,在她的資料背面,寫著此后她又更名為“梁麗”。為什么“梁莉”又變成“梁麗”了呢?她解釋說,是醫院當時寫名字時搞錯了。
爭論三:醫院是否應賠償?
據梁春秀介紹,在她和院方的交涉中,院方都承認這是“誤診”,所以她提出了退款、負責引產手術費和補償營養費的要求。采訪中,院方表示,他們從來不認為這是“誤診”。
“作為外來務工人員,我們也看到她的難處,因為我們沒有資質來做引產手術,為了她的身體,我們也希望她盡快地去做手術。”上海申江醫院院長鈕振國表示,之所以同意支付她的手術費,也是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張凌、柴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