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幾個月內,我就采訪了新加坡華社的許氏總會、符氏社、劉氏總會和林氏大宗祠,他們在忙什么呢?原來是舉辦懇親聯誼大會,招待全世界同姓同宗的族人來新加坡,出席的海外團體動輒數百人,甚至超過千人。
張氏總會的世界懇親大會已訂在明年4月底舉行,而惠安公會與星洲惠華國術研究社則將在下月中舉行全球同鄉聯誼會。跟過去相比,傳承姓氏文化的血緣性會館的熱絡和積極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認為原因有二:首先全球化令全球的海外華人都積極地想到中國尋根問祖,同時也順理成章地尋求商機。
其次,中國人因經濟的改革和開放,也一樣想以血緣或地緣文化為橋梁,到外面的世界尋找更多機會。隨著他們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強,這樣的雙向交流應該會更加頻密和大型。
根據《新加坡宗鄉會館史略》,世界性宗親聯誼懇親大會有39個(地緣性22個,血緣性17個),有一部分曾經在新加坡舉辦,甚至是率先舉辦的前鋒。例如2000年,新加坡廣東會館舉辦第一屆世界廣東同鄉聯誼會,當時出席的國內外代表多達2000人。
如果能爭取每個懇親大會來新加坡舉行,每個至少吸引1000個海外旅客,39個就有3萬9000人。即使是兩年舉辦一次,一年也有大約2萬人來新加坡。
華社會館可扮演吸引游客的平臺
當然上述假設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不能否認會館確實可以扮演吸引游客的平臺。然而,不難想象在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政府如果高度援助或參與宣傳華社的大型活動,可能會引起“厚此薄彼”的印象,但是只要敏感和理性地處理,將它看成是吸引游客的文化機構,有助于促進旅游業,可以把更多游客帶到非華族的旅游區,例如到芽籠士乃和小印度參觀,讓海外宗親認識多元文化的新加坡,肯定會獲得異族同胞和團體的支持及肯定。
受訪的會館表示,在舉辦懇親大會時,在中國的宗親的反應最為熱烈,不但積極地想出國交流,更想把海外的宗親帶到祖籍地,光宗耀祖,而他們這種促進旅游和文化交流的努力,也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對于懇親大會 希望官方給以支持
我采訪所得的一個印象,就是新加坡本地的華社會館完全依靠一股熱忱來舉辦這類活動,不但出錢(千名海外宗親參加的三天懇親會,耗資約50萬元)也得出力。
新加坡政府不久前宣布成立以教育部政務部長顏金勇為首的華社聯絡組,我認為他們可以多關懷華社會館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可能發揮的作用。對于那些有能力的會館應該給予扶持,把華社懇親大會辦得更大、更有影響力,對于沒有能力的會館也提供所需的援助,這樣既可以使華族姓氏文化得到傳乘,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新加坡,促進新加坡旅游和和文化交流,何樂而不為呢?(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有刪節 文:盧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