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九月二日電 題:華報顯“南瓜效應” 用網絡撬起地球?
中新社記者 沈嘉
“到二0四四年,確切地說是二0四四年十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這是美國傳媒界資深學者菲利普•邁爾公開發表過的一個預測。事實上,互聯網沒有像很多人預測的那樣,成為報紙的掘墓人。相反地,為新時期的華文報紙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二日晚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美國僑報網和僑報電子報宣布開通,成為華文紙媒進軍網絡的又一范例。
數字證明,盡管今天紙質媒體受到因特網的強烈沖擊,但仍在發展。今年六月世界報業協會公布的報告稱,二00六年,世界報紙發行量增長了百分之二點三,達到每日逾五億份。
華文傳媒的發展也在這種大格局內。依據中國新聞社社長郭招金的觀察,近兩年來,海外華文媒體在不同地區有增有減,總的來說,整體發展比較樂觀。他認為,在新媒體沖擊下,華文媒體表現出三大特點:跨國合作合并、雙語報紙的興起以及目前廣泛發展的報網結合。
新加坡《聯合早報》是這場“報網結合”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經過十余年發展,早報網已成東南亞乃至全球華文圈華語言論的重要影響者。此后,具一定規模的華文報刊都相繼推出網絡版。
而在海內外華文媒體中,雙語或者多語種通過數字化播發亦比比皆是。
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華語傳媒人認識到,過去那種把平面媒體簡單延伸至網絡的方式已非“先鋒”。日本《中文導報》總編輯楊文凱表示,該報正與日本專業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手機網站和IPTV。未來該報的網絡媒體將形成囊括報紙、電視、手機、網絡的“媒體航母”,提供“唯我獨有的個性化信息內容”,迎接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加拿大《環球華報》社長張雁指出,“科學技術是撬動世界的支點。”不久前,《環球華報》開發出了海外華文報紙中首份互動仿真數字報紙。高度自動化的數字報刊生存系統大大降低成本,為華報發展另辟蹊徑。
事實證明,華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越挫越勇”。這種因外部壓力促成的變革被學者們喻為“南瓜效應”。美國技術人員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箍住,觀察其承受壓力的情況。從五百磅壓力開始,漸升至五千磅后,瓜皮才產生破裂。技術人員打開南瓜發現,里面充滿了層層堅韌牢固的纖維。南瓜為吸收充分的養分,突破束縛,其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直至控制了整個花園的土壤與資源。
新媒體時代,華文傳統媒體像這個南瓜一樣表現出巨大的生存韌性。
美國《僑報》美西總編輯劉曉東把網絡視為平面媒體的新機遇,是“第二次創新”。他認為,在數字時代,報紙與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結合,可以實現“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