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從事漢語教學20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任教于中文學校,現在是賓州費城華商會第一中文學校校長,并兼任幼稚班中文老師。從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校長和老師要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由父母要求他們學中文的被動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
為此,我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1、抓好啟蒙教育,在啟蒙階段培養孩子學中文的興趣。
這就要做到使學生學以致用,學什么會什么,學生就會有興趣,就會繼續主動學下去。而要做到這一點,有一本好的教材是重要因素。我查閱了各種中文教科書,取各家之長,編寫了一套幼稚班課本(上、下冊)。從數字1至100學起,每課書都結合孩子們在美國學校及家庭的生活內容,孩子們接受起來很快,很自然地就做到了讀、寫、聽、說。如“我是學生”,“你是老師”,“他是我的同學”,“我愛我的爸爸和媽媽”等。每教一個新字,就引導孩子用學過的字組成詞,如“學”:學生——同學——學校——學習——學中文——去學校等。又如“愛”:愛老師——愛同學——愛學校——愛學習——愛爸爸——愛媽媽等。在此基礎上教學生造句。孩子對所學的字會用了,就有了興趣,學習就主動了。
2、貫徹少而精原則,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求數量。
一年級之后,我們采用暨南大學的“中文”教材,我們要求老師不趕進度,原則上是每一冊課本教兩學期。為了求精、求質量,除了該套教材附有的練習A和練習B之外,我們還要求老師增加一些自編的作業,如造句、寫小作文、讀小故事等。同時,要求老師要熟知學生以前學過的內容,如二年級老師必須熟知幼稚班及一年級學過的內容,教新課時老師要結合過去學過的內容造句、編小故事給學生聽和讀。這樣加強重復性,起到鞏固已學知識的作用。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3、強調老師與學生家長的聯系。
老師要經常和家長交談,告知學生完成作業、課堂表現等情況,也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學中文的情況。有一個學生名叫劉超恒,6歲時來校讀幼稚班,因在家中只講廣東話,所以感到普通話很難,不愿來學了。經過和家長聯系,我們把他調到前排,加以特別注意和輔導,他很快就適應了。幾周后,家長反映他在家能主動復習中文,完成作業,也很樂意到中文學校上課了。這位學生一二年級都因成績優秀而獲獎,今年9月他將升入三年級。
老師在每次小測驗及考試后都要求家長閱讀試卷并簽字交回,使家長知道孩子學習上的不足之處,從而能有針對性地配合老師輔導、督促孩子的中文學習。
4、低年齡段不適合教授漢語拼音。
幼稚班及一二年級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不必借助拼音及四聲來學中文,他們能很自然地掌握正確發音。在學會一定數量的字、句之后,再學拼音和四聲,孩子很容易接受。從我校的教學經驗來看,一般在三四年級學漢語拼音為宜,五年級可以教孩子運用漢語拼音用電腦寫作業,孩子興趣很大。過早學漢語拼音,容易造成拼音和英語混淆,也易使孩子過分注意拼音而忽視認讀漢字,以致造成只會讀拼音而不會認漢字的后果,更談不上寫漢字或用漢字造句或寫作文了。我認為,漢語拼音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學漢語才是目的。
提出以上幾點教學經驗和體會,愿和廣大海外中文老師們交流。(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金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