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上月末,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獲籌建批文。銀監會同時要求,籌建工作六個月內完成。自此,這家未來中國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式進入了“臨盆”的緊張準備階段。郵政儲匯局一位人士表示,在存款業務、中間業務方面,郵政儲蓄和其他商業銀行并無差別,“就像一個商業銀行”,真正讓郵政儲蓄擔心的是資金運用。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韋東認為,“對于郵儲來說,傳統的‘靠網點吸儲,靠轉存款吃飯’的盈利模式下所形成的相對僵化的運營機制是最大劣勢!
郵政儲蓄也正在摸索造血機制。2005年12月,銀監會批準在福建、湖北、陜西等三省首批開辦郵政儲蓄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試點,今年3月試點逐漸展開,郵政儲蓄告別“只存不貸”。
雖然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的開展拓展了郵政儲匯局的資金運用渠道,但目前還只是局限在小范圍試點。郵政資金的運用渠道依然十分有限,目前主要包括購買債券和協議存款。近兩年銀行業資金充裕,郵政儲蓄資金運用的收益情況并不十分理想。
據悉,到2005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3萬億元,存款余額居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之后,列第五位。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9.56%。
如此龐大的攤子使一些人士對郵儲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產生了擔心,但韋東認為,郵儲不會擔心資本金不足。他說:“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建行、中行、工行這些巨無霸股份制改造時資本充足率問題的解決方式,就不難發現資本充足率問題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嚴重。一方面,郵儲銀行作為純粹的國家‘嫡系部隊’,任何時候都不會缺乏國家資本的支持;另一方面,各類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近乎癡迷的青睞,只會使資產質量極端優良的郵儲銀行成為不可多得的資本追逐對象。”
真正的難題在于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以及市場化經營時所面臨的機制和人才的瓶頸。
據報道,銀監會去年派出郵政儲匯局檢查組1284次,檢查機構12425個,僅次于農信社及農商行、國有商業銀行。讓監管部門頭痛的是,郵政儲蓄資金運用中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難以防范;郵政儲蓄機構內控薄弱,資金案件不斷發生,并且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郵政儲蓄機構作為金融機構的主體不清,財務與郵政混合,管理責任難以落實,監管難以深入。(趙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