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1日電 有“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與都江堰共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青城山腳下有一個面積280畝的湖泊——青城湖,由于建筑用地的擴張,青城湖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所幸有四川省人大常委張世昌的奔走呼吁,青城湖將有望恢復舊日容顏。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接到讀者廖先生的投訴:“青城山腳下的都江堰市大觀鎮有一個青城湖,與青城山水天一色,非常漂亮,可不知怎么回事,有人現在修了長長的圍墻,把湖圍住,并且在里面填湖造地,那里的白鷺沒有家了,好慘哦!”
7月19日,記者趕到大觀鎮,看到了公路旁邊的青城湖,湖面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殘存的湖面上飄浮著一些垃圾。偶爾一兩只白鷺在此徘徊,留下幾聲哀鳴便飛走了。
而在廖先生的記憶中,青城湖是一個波光瀲滟、白鷺翻飛的地方,周末他和朋友常來這里,白天看數以百計的白鷺在水面上盤旋,黃昏則看它們在湖心小島上舞蹈。
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喜歡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生活。在青城湖旁邊一個居民區,記者看見小區公告牌上一首打油詩:“水鎮漂漂何處去?碧波萬頃變沙丘。填湖筑舍戕生態,白鷺洲頭白鷺愁”。署名為“一個85歲業主”。
幾經探尋,《中國青年報》記者找到了詩作者竇志成。他表示,去年他來到此地,美麗的青城湖展現在面前,他不由得眼前一亮,隨即拿出畢生積蓄在此小區買下一套住宅。他和老伴吃過晚飯就沿著湖邊散步,十分愜意。去年年底,他聽說青城湖將被開發商填平的消息,不相信是真的。今年年初,湖邊修起高高的圍墻,一車又一車的渣土倒進湖中,推土機在上面開來開去。
白鷺紛紛飛走。竇大爺憤怒了:“這種事情怎么能干得出來呢?”
小區居民多次阻擋“填湖”工程,圍墻曾數次被居民推倒。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表示,青城山周邊湖泊很少,所以盡管青城湖是人工湖,但它的存在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這樣的資源應當受到重視和保護。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中注意到填湖已經停止了。小區居民說,是省人大常委張世昌幫助反映了問題,引起上級的重視。26日,記者聯系到張世昌。他以敢于直言、樂于投入精力為群眾解決困難而聞名。他為保住青城湖已經奔走了大半年。
去年年底,張世昌接到小區居民的反映,很快在今年1月的四川省人大會議上提交了書面建議,指出應停止這種破壞生態的做法,但等來的是卡車運土填湖。
張世昌仔細研究了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四十條規定: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有計劃地退地還湖。四川省人民政府2005年還出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文件,堅決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
5月初,張世昌給省人大環資委寫信,痛陳青城湖的瀕危處境,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5月中旬,都江堰市的領導陪張世昌到青城湖調查,他得知,開發商買下包括青城湖在內的400畝地,要建設一個酒店管理學院,原以為湖面160畝,土地240畝。用240畝地建學院就夠了,湖面還能得到保留。但實際測量后發現湖面有280畝,土地只有120畝,必須擴大土地面積才能建起學院。
面對張世昌的詢問,開發商否認自己在圍湖造地。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張世昌沒去追究誰是填湖“兇手”,提出無論如何不能繼續填湖,請各方配合,保護好青城湖。
7月20日,張世昌和省人大環資委的同志再次來到青城湖,得到了一個消息:經過都江堰市、大觀鎮和開發商等方面的協商,已經決定再出讓200畝鄰近土地給開發商修建學院,以恢復青城湖的本來面目。
張世昌告訴記者,他將監督計劃的落實。(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