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3日電 據市場報報道,9月23日國家將進行每年一次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這就意味著又有一批醫學院校畢業生將走向救死扶傷的神圣崗位。據中國網的調查顯示,醫生已被列為最受職業人士青睞的十大職業之一。然而,據調查,這個神圣職業近幾年在過量醫學院校畢業生的沖擊下,已失色不少。
畢業雖獲“金招牌”就業仍遇尷尬
對于很多人來說,當醫生是個不錯的職業。為此,報考醫學院的始終趨之若鶩。記者近日卻從幾位畢業多年的醫學院校學生那里得知,雖然醫學專業一直備受青睞,但在近年來的就業市場上,醫學院校畢業證書這個所謂的“金招牌”可是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張小姐畢業于北京某醫科大學,她失望地說,在高考報志愿的時候,以她的成績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她還是決定學醫。當她畢業去醫院應聘,想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沒想到卻四處碰壁。三甲醫院招的本科生多為麻醉、影像、檢驗等專業部門接收,普通崗位需求的都是碩士和博士生。最后,她只能放棄想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改行做了醫療器械銷售人員。
從多家醫療機構的情況來看,盡管目前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還嚴重不足,但是醫院要招人,就想提高質量,所以現在大醫院目前需要碩士、博士的現象已是全國皆然。
羅先生是96級本碩連讀的醫學類畢業生,他無奈地說:“當年報考的時候就是想一下子學個碩士,至少在畢業的時候好找工作。但最后的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只有面對現實,做了醫藥銷售。”他們宿舍一共6個人,只有一個人當了醫生,其余的不是進了機關、事業單位,就是作了醫藥代表。羅一臉的無奈與哀怨:“既然醫院進不了幾個人,國家干嗎還要招呢?”
程小姐也是從醫學院校畢業多年,現在是一家美容中心的總經理,她講述了自己從醫至經商的轉變過程,當年從學校畢業,由于大醫院無處接收,所以就到了基層醫院。可是在那里因為沒病人,所以被迫“停業”,于是她又重新走上了應聘的道路,屢屢碰壁之后,最后放棄了當醫生的理想,改行開了自己的美容中心。她說:“這里的美容師大多數都是醫學院校的畢業生,現在競爭激烈,許多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沒有醫院接收。但她們又有很好的醫學常識,正好可以補充我們這方面的空缺。”
面對如此之多高學歷的人才遭遇求職難,這其中的隱情又是什么?
利益成為“擴招”推動力
2002年,教育部提出,由于教學資源、后勤服務設施都達到了一定的飽和狀態,擴招進入調整期,每年的增長率將控制在5%-10%。但據數據顯示,近幾年各大高校平均仍以每年將近20%的速度“擴招”,其中醫學院校擴招更厲害,一般的達到30%,有的以1倍的速度,有的甚至以5倍的擴招率在擴大自己的“校園”。
據北京一所著名醫科大學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學校總共只有1000多名學生,相當于每年招收200名左右的學生。可擴招后,到今年為止每年招收的新生都在1000名左右,是以前的5倍。現在是一邊招收學生,一邊擴大校園。為何醫學院校不考慮自身能力,盲目擴招?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據有關人士透露,當初實行高校擴招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擴大招生,提高學費,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殊不知,這樣的政策出臺,必然會扭曲它本來的目的和功能。雖然教育擴招對我國醫學人才不足的補給,做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擴招與高校利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擴招已經被許多高校轉化為追逐物質利益的工具。
我們不妨算三筆賬:第一筆,國家撥款。按照教育部規定,國家按照在校學生的人數給學校撥款,每個學生每年是7000元,以前招200個,現在招1000個,這樣每年就比以前多獲得560萬元的撥款。
第二筆,學費。近幾年來,學校招生人數迅猛遞增,學費也大幅提升。據有關數據表明,1999年之前的學費是1500元左右,1999年就漲到3000元,目前醫學院校的學費已經高達6000多元。按照擴招前每年招收200人,每人1500元計算,學校每年能夠收入30萬元;而現在是每年1000人,每人6000元計算,每年學校的收獲就是600萬元,足足多出了570萬元。
第三筆,重修費等雜費。雖然2005年,教育部停止征收重修費等雜費。可據記者了解,仍有學校在違規征收。一個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給記者透露,學校在每科都要設定一個不及格率,一般是在1/3左右,原因就是要收重修費。
把這三筆賬綜合起來,培養一屆醫學院校學生從進校門到出校門,學校獲得的利益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這也就是為什么醫學院校還在加大擴招力度的重要原因。
教育質量滑坡 醫療質量受影響
面對醫學院如此瘋狂的擴招現象,一位衛生部門官員對此表示,醫學作為專業教育,有別于計算機等素質普及教育。素質教育的就業面很寬,而醫學教育由于專業性很強,只能在衛生行業就業,就業面很窄,這樣無限制地發展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后果一:學生質量嚴重滑坡,最終受害是患者。
今年5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適當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長幅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這種提法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從而為教育界爭論不清的問題——高校擴招后教育質量是否滑坡——做了一個結論。
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教育部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工作研討會”上也直言:高校迅速擴招之后,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從總體上看,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質量滑坡,研究生水平本科生化,本科生水平高中生化。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育處專門主管畢業生工作的易本興副處長對即將成為醫生的在校學生的教育質量表示擔憂,他認為,很多院校盲目擴招,可學校的師資力量有限,這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則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將無法得到保證。這樣的畢業生到了社會,一經實踐檢驗,馬上就會顯示出差距。要想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實力,只有扎扎實實做好學校各項軟硬件建設,才能根本保證學生質量。尤其是像臨床醫學這種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更不能有半點馬虎。
一位業內人士稱,醫生是專業工種,他們面對的對象是大眾的生命,就像飛行院校招收飛行員一樣,根本就不應該擴招,反而應該更加嚴格地選拔,這是一種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在美國學醫,必須要經過大學四年、醫科四年,然后進入住院醫師培訓階段,專科醫師需經過5年左右的住院醫師培訓,家庭醫師至少需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也就是說,相當于中國的本科畢業生才能報考醫學院校,獲得醫學博士生學位的才能進入住院醫師培訓階段,再經過幾年的培訓才能真正成為醫生。這樣的做法,是對患者負責、對生命負責。試問,像中國一個導師帶五六十個學生的現狀,怎能培養出合格、稱職的醫生?又怎么能提高診斷準確率?最終受害的還不是患者!
后果二:當醫生機率只有兩成,畢業后就業問題凸顯。
根據相關信息顯示,2005年全國共有66萬人參加醫師資格考試,與2004年相比人數呈上升趨勢,今年報考的人數有可能達到80多萬人。
一位主管醫師資格考試的工作人員透露,現在由于學校擴招的緣故,造成了報考醫師資格考試的人數逐年增長,今年就比去年增加了20多萬。所以國家不得不控制考試的通過率,一般都在30%左右,來緩解就業的壓力。就算這樣,每年還是有十七八萬人通過考試,可每年國家需要的執業注冊的人數只有10萬人左右。考試合格也不可能都接收為注冊醫師,所以說一個醫學院校畢業生在考試當年能當醫生的可能性是15%左右。可見就業之困難程度,這與前面轟轟烈烈的擴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畢業就面臨失業,這對醫學院校畢業生來說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中國要改變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就必須要停止擴招,按市場需求來定供給。(許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