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南京晨報報道,20日,權威人士向媒體公布了2008江蘇高考草案,此草案規定:最后高考只考3門,即語、數、外,3門總分690分。錄取時,高校將根據這3門學科的總成績進行投檔。這與8月下旬晨報重點報道的院士聯名建言高考重視理化,反對最后高考不考理化的那份草案基本相同,這引來學術界一片反對聲。
當初聯名建言江蘇高考應該重視理化的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獲悉最新草案與先前的草案基本相同,且依然沒有將物理、化學納入最后高考科目后,非常痛心,他們大聲疾呼:堅決反對這種草案,如果這種草案在未來一周里通過,將是對民族極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而且也是與立國之本的科技創新背道而馳。
不重視理化大學難有成就
看到媒體上發布的最新草案內容后,江元生院士心情一直很沉重,因為高考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更是影響一代人的大事。最新草案的結果依然將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語數外三門上,無暇顧及其他學科,只要達級或者達到A級即可。
“物理化學是我們的科學基礎,我們國家正處于工業技術革新時期,我們需要大批大批的物理化學專家,現代工業也一刻離不開物理與化學,物理化學支撐著現代工業的基礎,影響著整個人類的生活。在中學期間,物理化學得不到重視,大學很難有成就,一旦最后高考不考物理與化學,其結果是嚴重的。盡管有人會稱,理化學業測試會考,但其現實意義與導向意義已經嚴重變味。所以我負責任地說,如果實行此種高考草案,那么是對立國之本的科學技術正面挑戰的一種方案,我堅決反對……”
科技創新如何再進行
陳洪淵院士說,如果最后高考排除物理、化學,特別是物理,那是可怕的,因為物理是一切學科的帶頭學科,大到宇宙,小到暗粒子,就如同中國人所稱的陰陽,無所不包。孩子讀高中的目的就是升大學,可最后的高考不再考物理、化學,無形之中在意識形態里有了高低貴賤。那我們的科技創新還如何進行下去?要知道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幾乎一步都離不開數理化,精英所在的核心科技文明就是數理化,物理、化學最后不考了,只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這等于打斷了科技創新的研究鏈,因為小學、中學、大學的科技教育是一條相輔相成的鏈條,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少。
我們將繼續建言下去
看到20日媒體公布的江蘇2008年高考新草案后,胡宏紋院士非常生氣,因為這種草案其實就是他們這些老院士極力反對的那份草案的翻版。如果2008年江蘇高考最后只考語數外,將理化拒之最后高考大門之外,這不叫創新,而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也是一種荒謬的行為,為了民族大計與子孫后代,我們這些老院士將繼續“建言”下去,這種草案其實就是對科技的一種挑戰,他們將物理排除在最后高考之外是一個悲劇,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是一個長期積累實踐的過程,理化學科正是從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科學觀察能力出發的,去掉這兩門學科,中學生進入大學后,怎樣科技創新,怎樣沿著科技實踐道路走下去,大家全部將注意力集中到語數外,盡管會考也考理化,畢竟發生了質變,變成了另一個“八股文”時代,“這是一種對民族、對后人不負責任的草案,一定要修改!我們堅決反對 ”胡先生稱。
不能回到“八股文”時代
獲悉江蘇2008年新的高考草案依然將理化排除在最后高考之外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懿先生電話中長長嘆了一口氣稱:“高考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近30年高考制度推行的歷史進程證明,高考目前仍然是我國比較公證、客觀的選拔人才方式。高考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高考不考的,學生就不好好學,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高考肩負著為我國選拔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語文是國語,也是我們的精神所在;數學是各學科基礎,各行都離不開數學;英語的功能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雖然重要,但相對于我國目前科技創新大發展格局而言,人們更應該關注物理與化學,現在的中學與大學,已經成了英語的‘軸心’,學生整天抱著英語教材死記硬背,并沒有滲透到工具的‘學以致用’,成了一種形式與標記,最后高考僅考英語、數學、語文三門,物理、化學作為參考依據,且不納入最后的投檔線,這樣的高考模式會導致現有的中學集中精力關注語、數、外,忽視物理、化學,只要物理、化學達級即可,因為目前我們的中學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高考其實就是指揮棒,學校重點加大語數外教學后,會使一代人偏離科技教育,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又回到‘八股文’與‘雕蟲小技’的模式里,而且這樣的高考方案會導致物理、化學成績很好的學生,因為語數外三門考砸無法投檔進入名校深造,也會造成進入投檔線的學生物理、化學很差,僅僅達到要求的級別,高校無法培養科技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