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有升值的壓力,但從現階段看,人民幣匯率反映了中國實際的經濟水平。”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昨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
邱曉華同時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很明確,如果超越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綜合實力,人為地為調整匯率而調整,顯然是不符合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快速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要成為與美國、日本等一樣的經濟強國,貨幣肯定要堅挺。人民幣匯率自去年匯改以來至今累計升值幅度超過4%(包括匯改初始2.1%的升幅),這種平穩的趨勢也反映出中國經濟內在的態勢。”
人民幣兌美元基本保持小幅上漲態勢,近來則呈現出加速升值跡象。昨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7.9425,上升74個基點,再創匯改以來新高。這已是自上周二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第五次改寫這一紀錄。
邱曉華強調,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每一點變化都會對世界帶來影響,因此無論從國內或國際經濟形勢看,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是中國和世界共贏的結果,而不是只對中國單方面有利。
此外,對于中國經濟增長,邱曉華的觀點是并非越快越好,適度是最佳選擇。他表示,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內在動力并未改變,全年GDP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10%左右則較為理想,“中國上半年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措施并不會傷害到經濟增長的基本面,而經濟高增長的慣性仍在持續,中國經濟仍會保持較快平穩發展。”
他分析指出,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增幅較預期目標偏快,因此政府采取了包括提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調控舉措,目的就是給偏快的經濟增長降降溫。從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步入一輪增長周期,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及市場化的進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原動力;同時世界經濟的向好也在大環境上支持中國與全球經濟共處同一個景氣階段。雖然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期內不乏政策面的調控舉措,但都以結構調整為主,并未傷害經濟成本的基本面,而這一動力仍會助推中國經濟繼續平穩快速成長;同時這幾年的宏觀調控也消除了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包括電力、煤炭、農業等。
此外,他認為今年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各方面都希望有個好的開端,這種行政性的推動力量也使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有其必然性,這也是中國經濟上半年保持較大增幅的原因所在。但他同時提到,盡管上半年中國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但增速明顯偏快,如不加以抑制,會對環境、資源等帶來諸多壓力,并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蔡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