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4日電 今年7月以來天然氣價格在一些地區不同幅度上調的現實,以及國家將加快資源價格與國際接軌步伐的設想,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文指出,有關天然氣能源價格與國際接軌,進而鼓勵與提倡“節能環保”的生活理念,從理論上講并不錯。但問題是,亟需與國際接軌的不僅僅是能源價格,還應當有能源的生產與銷售機制。
文章稱,最近一次全國范圍上調天然氣價格是在去年12月。當時,有關部門將每千立方米天然氣出廠價上調了50元至150元人民幣,調價幅度是近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但石油企業似乎并不滿意。據報道,最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又向發改委遞交了申請天然氣漲價的方案。
文章指出,這樣的方案如果通過,似又是一次成本倒逼式的調價。石油企業稱天然氣價格過低而導致虧本,卻沒人知道其真實成本到底是多少。而其中究竟哪些是合理的,又有哪些是過高的工資福利待遇和臃腫的人員體制造成的,這一切公眾更無從知曉。
文章認為,在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今天,天然氣價格,包括其它一些能源價格,確應在逐步市場化的情況下與國際接軌。但還應當看到,這個走向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國內經濟體制逐漸轉變并與世界經濟運行日趨同步的過程。這就要求市場與國際接軌,不但要在價格方面有所體現,更重要的還是在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上有突破性的轉變。如果只在價格方面有所體現,在能源行業體制改革上卻沒有動作,其結果只能是增加壟斷行業利潤與加重公眾的經濟負擔,無法推動市場機制在能源市場起到應有的資源配置作用。
文章最后指出,從長遠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加快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實現價格市場化,真實反映國內油品需求狀況。這也許需要時間,當前可以做的是,使能源定價的決策過程透明化。(高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