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3日電 隨著中國國內儲蓄率持續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十分突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此,《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了多位金融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明年中國儲蓄率仍有可能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可能會放緩。如果國內消費市場得不到有效啟動,國內金融市場又不能有效地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則消費、投資與出口三者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還將存在下去,由高出口、高儲蓄帶來的內外不均衡問題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加大。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國際金融系主任張碧瓊則指出,發展不平衡這是中國經濟目前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可能擴大,如居民收入差異,而在某些方面也會縮小,如城鄉差距和國際收支順差。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認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主要有兩類,一是在橫向上表現為低附加值產業和各類重復建設性項目吸納和消耗了過多的經濟資源,二是在縱向上表現為銀行系統累積了大量的過剩流動性及國家的超額巨量外匯儲備。
趙錫軍還說,從消費品供求結構來看,處于轉軌時期的市場還不能完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變化,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還不能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從而導致某些產品供求緊張而另外一些產品則過剩,消費者的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一些購買力不得不推遲從而轉為儲蓄。金融與投資市場不發達使得居民與企業的投資渠道不暢,大量的富裕資金不能有效地轉化為投資進入生產領域,加上社會保障不完善,許多居民更傾向于將錢存在銀行,而不是用于消費。最后,由于大量貿易順差以及由此帶來的高額外匯儲備,導致大量的貨幣投放,致使流動性泛濫,而投資渠道不暢又使得龐大的流動性淤留在銀行體系,進一步推高了儲蓄率。
張碧瓊指出,因為中國金融市場中融資渠道不暢,企業為保證運營的流動性需求,追求利潤和規避風險而增加儲蓄,同時投資機會減少,利潤率下降,信用體系不健全,投資風險大,這些都會提高企業的儲蓄心理。
王松奇說,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尚未完成,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舉措使全社會大多數居民都成了具有高儲蓄傾向和預防性貨幣需求的持有者,這就導致了消費需求相對增速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