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長沙市出臺最低工資標準:城區最低月工資600元,城區及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最低小時工資標準為6.5元。這一標準頒布后,無論是勞動者、政府相關部門,還是專家學者、媒體都對其實施后的效果寄予了厚望。然而1個多月過去了,該標準所產生的效果卻遠不如人們期望的那么好。
據了解,在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員工的實際工資收入沒有變化,遠遠低于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雖然企業在招用這些員工時也曾承諾月工資高于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但很少有能兌現的。
為工作寧愿放棄最低工資標準要求
調查發現,在長沙市一些餐飲業、服務業的務工人員中,不少用人單位支付給他們的工資都低于目前該省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特別是酒店服務員的工資,是基本上低于這一標準的。
在某酒店當服務員的小石說,她每個月的工資是480元,因為是“老”員工,所以其他服務員的工資,有的比她還少。小石對這樣的工資待遇表示無可奈何,她說:“我這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按規定,用人單位用工時必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并為勞動者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但是在長沙,目前企業沒為員工交兩費的情況并不少,特別在服務行業。從調查情況看,一些用工單位不僅工資支付不能達到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超時勞動沒有按規定得到加班費用,而且許多用工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從而回避勞動執法檢查,規避兩費開支。
“最低工資標準”為何成了軟肋?
《最低工資標準》規定,如果用人單位提供給勞動者的工資低于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可以向勞動部門舉報。但相對企業來說,勞動者基本上是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即便有勞動者敢與企業理論,要選擇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行動,還要考慮一下可能為其支付的高昂的維權成本。因為按照《勞動法》、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最低工資規定》等勞動法規的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發生爭議和糾紛時,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到當地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依法申請勞動仲裁。對勞動爭議仲裁結果不服的,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但如果按照程序履行下來,時間上至少需要半年,且需繳納仲裁、訴訟和律師費用,這對于普通勞動者而言,難以承受。因此大部分勞動者對打這樣的維權官司沒有興趣。“即便官司能夠打贏,但付出的代價可能遠大于最終獲得的補償。”一位飯店員工這樣說。
除此之外,在長沙的一些小企業經營者那里,一些經營者對最低工資的標準還有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些企業不依法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原因之一。這些人認為,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脫離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一些小企業經營者甚至認為,認真執行這一標準企業就沒有了利潤,所以他們對這一規定采用的態度是陽奉陰違。
執行最低工資標準重要的是抓落實
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保障職工的最低工資落實到位,關鍵在于國家要研究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機制,并在國家已有的政策法規基礎上,完善最低工資的立法,從而使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他們認為,應從發布招工廣告、介紹用工、訂立勞動合同到工資發放的各個環節入手,把關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宣傳、監督、執法貫穿于始終。如在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中介機構等場所,在合同文本上,都醒目地注明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同時,就簡化執法處置程序,以便廣大職工積極舉報投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稿件來源:工人日報,作者:張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