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7日電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6日發表的分析報告指出,2006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匯率彈性提高。
報告稱,2006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起伏中逐步走高,期初人民幣對美元交易中間價為1美元兌8.0702元人民幣,之后波動逐漸加大,呈雙向運行特點。全期人民幣對美元最低中間價為8.0705元人民幣/美元(1月11日),最高中間價為6月30日的7.9956元人民幣/美元。期末,人民幣對美元交易中間價比上年末下降746點,人民幣對美元升值0.93%。
報告指出,2006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穩步推進,外匯市場快速發展,新產品及交易方式相繼推出,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1月4日,針對即期詢價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外匯交易做市商的推出,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再次調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并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各外匯指定銀行在此價格基礎上,按照規定的浮動范圍制定本行各幣種現鈔及現匯的買入、賣出價。
繼2005年銀行間外匯市場豐富交易品種并擴大了部分業務范圍后,2006年上半年,中國外匯市場繼續穩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種:4月2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銀行可以在該市場上開展以套期保值和頭寸結構調整為目的的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6月1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8月1日起正式開設英鎊/人民幣交易,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外幣交易幣種擴大到5個,進一步便利了貿易結算。
匯改后至2006年6月30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新增會員48家,會員總數達到280家(重新登記后會員數),其中包括151家外資銀行、128家中資金融機構和1家企業會員。共有50家銀行獲準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66家銀行會員獲準成為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會員。在取得銀行間遠期市場會員資格6個月后,銀行可自動承做銀行間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截止6月30日,已有60家銀行滿足條件。
2006年初,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其交易費用為競價方式的三十分之一,交易結束時間從15:30延長到17:30。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可自主決定采取詢價或競價交易方式,提高了交易靈活性。
2006年1月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正式引入人民幣對外幣交易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持續提供買賣雙邊報價,市場流動性得到加強。截止2006年6月3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核準做市商15家,其中,中資銀行9家,外資銀行6家,做市商交易量占詢價和競價市場總成交量的90%以上。
2006年初,對做市商進行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試點,允許做市商將遠期敞口納入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從2006年7月1日起,將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原則推行至全部外匯指定銀行。權責發生制頭寸管理對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完善人民幣對外幣衍生產品交易機制,促進銀行加強匯率風險防范、改進風險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